正文

第二章(4)

民國清流:那些遠去的大師們 作者:汪兆騫


此信的開頭寫道:

敬軒先生:

來信“大放厥詞”,把記者等狠狠地教訓了一頓。照先生的口氣來看,幸而記者等不與先生見面;萬一見了面,先生定要揮起巨靈之掌,把記者等一個嘴巴打得不敢開口,兩個嘴巴打得牙縫里出血。然而記者等在逐段答復來信之前,應先向先生說聲“謝謝”,這因為人類相見,照例要有一句表示敬意的話;而記者等自從提倡新文學以來,頗以不能聽見反抗言論為憾,現在居然有你老先生“出馬”,這也是極應歡迎,極應感謝的……

記者的《復王敬軒書》,矛頭直指林紓,將之批得體無完膚,最后,把“不學無術、頑固胡鬧”八字送給“王敬軒”們。

林紓乍讀《復王敬軒書》頗為氣憤,但當他冷靜下來,發(fā)現“王敬軒”致編輯部的信中的口氣、文字,有些像自己獨步海內的古文造詣,而記者的批駁又絲絲入扣,從中看出了些端倪。他于是一笑,心中罵道:“竟用這等下三爛手段羞辱老夫!”

大約與此同時,《新青年》的同人們還有周氏兄弟在編輯部,也高高興興地議論王敬軒與記者的這場辯論。

沈尹默不知就里,問陳獨秀:“這位頑固的王敬軒是何許人氏?記者又是哪位?”

陳獨秀詭異一笑:“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嘛?!?/p>

沈尹默見錢玄同與劉半農得意地笑,明白了:“啊,原來是二位演的一出‘雙簧戲’呀,妙,妙!”

錢玄同道:“那林琴南在上?!睹駠請蟆钒l(fā)表《論古文不當廢》,攻擊仲甫、適之兼新文學運動,囂張得很,于是我與半農就這般羞臊他?!?/p>

陳獨秀表示:“玄同與半農借此造些氣氛,打殺一下老頑們的氣焰,斗爭之所需,要得,要得?!?/p>

胡適想了想,一本正經地說:“玩這種文字游戲,未嘗不可,但既為嚴肅論戰(zhàn),這么做有悖正人君子的磊落?!缎虑嗄辍房康氖谴髿夂驼龤狻!?/p>

陳獨秀看了一眼胡適的學究氣,對大家說:“適之反對走極端,有君子‘芻議’之風?!?/p>

胡適聽后,笑了。就在去年,北大有一出身官僚家庭的學生,行為多有不端,就有人寫了“征伐”其人的告示,貼在西齋的墻上。傅斯年也憎此君,遂寫匿名揭帖參與“征伐”。引來眾人觀看,不少人還在上面進行圈點,語言也多出奇。

校長蔡元培對此頗有微詞:

諸位在墻壁上攻擊同硯,不合作人的道理,諸君若對他不滿意,出之同硯之誼應當勸誡。這樣的做法才是耿直的。至于匿名揭帖,看著博彩,大肆撻伐,受之者縱然有過,也不易悔過,而施之者則為吃虧品性之開端。凡做此事者,今后都要洗心革面,否則這種行為必致品性沉淪。

雖然校長沒有指名道姓,但這番用心良苦的批評,讓傅斯年大徹大悟。于是胡適對錢玄同和劉半農說:“尊重對手,有理有據。與人辯論,不要達到頂點和爭吵的地步,縱使你認為或覺得自己是正確的,但發(fā)表意見總得謙遜一點,冷靜一點([英]吉斯特菲爾)。”

周氏兄弟一直在認真地聽,周樹人捏著煙,不時會意一笑。

后來,周樹人對陳獨秀和胡適有一段獨特的見解:

假如將韜略比作一座倉庫吧,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是開著的,里面有幾支搶,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的是緊緊地關著門,門上貼著一小字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边@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側著頭想一想。而半農卻是令人不覺得有“武庫”的人,所以我佩服陳胡,卻更親近半農。

論得是否精辟,仁智互見,但從中可以看出周樹人對陳、胡是存有戒心的,尤其對胡適,所謂“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無非是“陰險”的另一種表述,在文壇影響甚壞。而恰是周樹人“更親近的半農”,挺身而出,大批所謂胡適“陰險論”。那是周樹人發(fā)表了上述有關陳胡的高論之后的1934年3月8日,劉半農在日記中專門寫下為胡適辯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