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從成都返回家中,和母親說了史文軒資助自己求學香港的事。當時晏陽初的父親和大哥相繼病逝,母親沒有要求晏陽初在身邊盡孝,支持他繼續(xù)求學。1912年秋,在史文軒的陪同下,晏陽初動身前往香港。
到了香港,因為過去的教育不足,晏陽初只能先補習高中,再考大學。1913年,晏陽初注冊了一所高中,校長看了他入學測試的結果,告訴他需要補習三年才能考大學。不認輸?shù)年剃柍鮿佑昧俗约浩缴畲蟮馁Y本——專心與刻苦。不到幾個月,他的成績突飛猛進。1913年9月,他問校長,自己能否試著報考香港大學。校長回答說:“何必浪費十元錢的報考費呢。”晏陽初聽了這番話,更下定了報考的決心,他這個來自四川山區(qū)的窮小子,要試試能不能跳過香港大學的“龍門”。
考取香港大學
考試后不久,成績出來了,晏陽初不但考取了香港大學,而且還是當屆的狀元,并且獲得了1600元獎學金。然而,校方卻通知他,領取獎學金是有條件的,必須是英國公民,一位院長問他是否愿意加入英國國籍。以國籍作為獎學金的條件,晏陽初覺得十分狹隘,并且有一種排斥華人的意味,于是他回應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這個代價要一個中國人來付,太高了?!?/p>
此事很快傳遍了香港大學,有十多位中國籍學生以罷課來為晏陽初鳴不平。雖然體會到了某種歧視的意味,但晏陽初并沒有沖動地選擇對抗。他想到了母親的教導——克制,這是他唯一能做的,也必須要做到。為了家中的母親,也為了史文軒給他提供的幫助,他決定讀完香港大學。1913年,晏陽初放棄了獎學金,選擇了香港大學比較冷門的政治系,他想用自己所學去改造中國。
痛失好友
1915年,一個不幸的消息傳到了晏陽初那里,好友史文軒在一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中彈犧牲。晏陽初為了紀念好友,把自己的英文名改成了“Y. C. James Yen”,中間所加的“James”是史文軒的英文名。
好友的離去讓晏陽初整日悶悶不樂,他在香港大學也一直沒有遇到能夠真正授業(yè)解惑的良師,香港愈發(fā)濃重的殖民氣息也讓他萌生去意。1916年,晏陽初香港大學畢業(yè)后,打聽到美國的奧柏林學院可以半工半讀,于是便登上了前往美國的輪船。在輪船上,他遇到了一位畢業(yè)于耶魯大學的美國人。在交談中,晏陽初得知耶魯大學不僅是美國最民主的學校,而且同樣給學生提供工作機會。在香港的種種經(jīng)歷也讓晏陽初對民主格外向往,于是他決定去耶魯大學讀書。
在耶魯大學
在耶魯大學,晏陽初選修了塔夫脫教授“美國憲法”課,并且在那里領受了民主的含義。威廉?塔夫脫曾經(jīng)是美國總統(tǒng),卸任后來到耶魯大學教書,塔夫脫由總統(tǒng)到教師的角色變化,本身就是民主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晏陽初在耶魯大學最好的朋友正是塔夫脫的兒子查理?塔夫脫。查理從來不愿意別人提及自己是美國總統(tǒng)的兒子,在生活上他與常人無異。
塔夫脫教授反對美國排斥中國的做法,倡導美國憲法提到的“人類生而平等”原則。晏陽初也在查閱了很多資料后,把美國不合理的排華行為當成自己的演講內(nèi)容,表示抗議。
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見聞,晏陽初愈發(fā)體會到,抗議無法解決問題,自強才是平等的前提。自強需要智能的提高,而中國人之所以在世界上會被看不起,是因為所受教育不足。從那時開始,晏陽初就下定決心要用教育來改變這一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