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從內(nèi)地出去的香港傳媒人,老楊最能體會新聞自由的可貴和大陸傳媒人的困境。一次飯局上,聊到我正面臨的某種出局可能,老楊潸然淚下,并囑咐我的同事,你們一定要好好保護(hù)他。這個堅強的漢子情到深處還原了純真的本性。
在一個功利至上的欲望年代,老楊重情重義,不媚權(quán)貴,秉持理想而行,從而造就了這個時代最后的俠士。這份精神的饋贈與情感的力量讓我受用終生。
十年,命運起起伏伏,“人物”依然前行。我相信人心的力量,相信只要有老楊這樣的人,希望就會永存,社會才不至于那么不堪。
多年后,當(dāng)老楊把一篇紀(jì)念其父的萬字長文托付給本刊時,親自操刀的我不敢怠慢,將大作略做刪節(jié),發(fā)在了本刊的著名欄目“逝者”上。過后,有同事開玩笑:徐老師這是以權(quán)謀私啊,“逝者”都是1個P,這篇文章卻用了4個。我說對,我是以權(quán)謀私,但比起老楊對《南方人物周刊》付出的心血,這4個P的篇幅又算得了什么!
人世間總有一種情是無以回報的。
因為它不需要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