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蘇軾被調任到揚州做太守。他不搞政績,唯一一件讓人記住的事情就是,取消了前任太守蔡京在此為官時的形象工程“萬花會”。揚州芍藥為天下冠,舉辦萬花會是為了營造欣欣向榮的喜慶局面,粉飾太平盛世,妝點官府的面子。將洛陽花市盛景全移植到揚州來,滿城花開,滿市花香,看上去多美!可萬花會要遍采諸園之花,眾百姓家的花園以及所種之花要想不被糟蹋,就只有找門道托關系或者賄賂公差。萬花會不僅沒有給揚州帶來喜慶,反而成為一大公害,它擾民,并且制造腐敗,損毀執(zhí)政者的形象,由此更引起了民怨。蘇軾一到揚州,就在茶攤酒肆聽見坊間對萬花會怨聲載道,于是當即決定取消這項節(jié)慶活動。
這就是東坡學士對世界的入心、留心和細心,看上去大大咧咧、豪情粗放,其實是細膩敏感的,儒者的心是溫柔的心。出身于清寒文士家庭的蘇軾,自幼受作為文學大家的父親蘇洵的言傳身教,母親程氏用《后漢書》里不畏強權的范滂為榜樣教誨影響他,于是他發(fā)憤讀書而入仕,21歲時受到歐陽修賞識,考取進士。他“奮厲有當世志”,而且自信“致君堯舜,此事何難”。在他的經世文章中,留存了大量改革弊政、弘揚道統(tǒng)、明道致用的政論散文,作為宋代文人士大夫,蘇軾自然地從情理上體認了儒家規(guī)定的倫理綱常,竭力關注國家興亡,恪守臣子義務,堅定地認同“成天下之事業(yè),定天下之邪正,莫善于《春秋》”,“禮義與信足以成德”。他曾經滔滔不絕地評述宋襄公、秦始皇、孟子、伍子胥、韓非等人的功過是非,為建立完善的儒家現世理想政治秩序,用心良苦地奏議獻策。蘇軾為官40年的漫長歲月中,竟有3/4的時間是在黨派斗爭的旋渦和政權傾軋的風浪中度過的,無休無止。蘇軾一次次身不由己地卷入朝廷政治紛爭,固然有其“受性剛褊,黑白分明,難以處眾”的中國正直文人的“通病”,但根本上還在于他堅守治國平天下的熱情愿望和多情責任,他一生心甘情愿地置身于一個滑稽、荒誕、嚴峻、苦難的人生軌跡中,欲罷不能,進退兩難。
于是,比黃州更殘酷、更漫長的厄運降臨了。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主持“元祐更化”的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后黨與帝黨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宋哲宗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四月,朝廷以蘇軾起草制誥“譏刺先朝”的罪名,撤掉他翰林侍讀學士等職務、官銜,在一個月內將他連續(xù)三次降職,最后貶往廣東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