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小舞臺到大舞臺 3

我的零點時刻 作者:朱軍


我不禁悵然,和現(xiàn)在相比,當時的技術(shù)水平差遠了,節(jié)目形式也不成熟,甚至回過頭來再看那個時候的春晚其實并不能叫做晚會,它只是一個綜藝節(jié)目,但它在人們心里卻是不可替代的。這個結(jié)果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細想想也合情合理,畢竟是第一屆春晚,加上當天的節(jié)目順應(yīng)了觀眾的呼聲,所以它才有了今天的地位。黃導說:“你知道當時人們怎么評價我們的晚會嗎?”

我搖搖頭,老先生不無得意地說:“當時觀眾來信,說我們真正辦了一場‘人民的晚會’。你可知道,當時‘人民’二字可是最高榮譽……”我想,或許,這也可以為我們現(xiàn)在的春晚多少提供一些啟示。

首屆春晚誕生在1983 年,當時我還不到20 歲。當時看那場晚會,我完全就是一個普通觀眾的心理,就是特別興奮,對參與春晚的主持人并沒有特別關(guān)注,倒是對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仰慕之至。因為喜歡他,我就偷偷下決心學說相聲。要說好相聲,首先就得糾正自己的“京蘭”口音。雖然看似在走間接的路線,事實上,這無形當中也在為我走向主持之路進行著積累。

作為河南人,爸媽多年來一直未改鄉(xiāng)音,我從小在家里跟他們說河南話,與當?shù)氐男』锇閭冋f蘭州話,到了學校,老師又教說普通話,其實在學校學的普通話混雜著南腔北調(diào),充其量是“京蘭話”。蘭州話跟普通話又有很多對立的發(fā)音,比如“震”不念zhèn 而念zhèng,真正到了“正”又不念zhèng而念zhèn,來回倒,就到現(xiàn)在為止,我還是怕遇到“鎮(zhèn)政府”這樣的詞匯。為了能說相聲,我刻苦學說純正的普通話,先拜收音機里的播音員為師。每天早上早早起來,到菜地里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鐵城、方明老師的節(jié)目,把眼前的一棵棵大白菜當做聽我說普通話的聽眾,一字一詞一句偷偷地練習。后來,我自以為普通話學得還不錯,就不再滿足于和菜地里的白菜交流了。當時氣象排有一個戰(zhàn)友李辛,他是我現(xiàn)實生活里的第一個普通話老師。他的父母在“支援三線”的時候從北京來到蘭州,實際上他說的是口京片子,也就是京味普通話,恰好說相聲正需要這種感覺,所以當時只要沒事我就找他聊天,跟他學發(fā)音。他的歌唱得也不錯,說學逗唱算是占全了,后來他就成了我的第一任相聲搭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