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洋機工(3)

紅錐葉——父輩的西南運輸總處抗戰(zhàn)歲月 作者:莊崚


之后,還有數(shù)百名愛國南洋機工毅然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自行回國,前往昆明大西門外昆明師專西運處運輸人員訓練所報到,申請考核錄用,故南洋華僑機工總數(shù)高達3193名(云南省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編,《血肉筑成抗戰(zhàn)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新華日報》1941年1月27日刊登南洋機工的專評,熱情地贊揚:“幾乎每個人回國來參加抗戰(zhàn)的經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實。”

父親寫道:雖然這些南洋機工“回國后環(huán)境不好,風氣腐敗,大失所望”,但出于民族大義,還是義無反顧地投身以滇緬線為主的各戰(zhàn)區(qū)運輸,為抗戰(zhàn)勝利盡力報國。

家住在新加坡蔡厝港的李月美是一位21歲的美麗華僑少女,年紀雖小卻膽大心細,還纏著父親學會了駕駛卡車的本領。她時刻不忘自己是華夏子孫,一心想回祖國投身抗戰(zhàn)??吹侥涎罂倳H招收男性機工和司機的布告后,她愁了半晌卻計上心來。

第二天,李月美穿上弟弟的衣服,雄赳赳地走進總會大門,報上大名李月眉,成功騙過招募工作人員,實現(xiàn)投身抗戰(zhàn)第一線的愿望。

從此,她克服自身種種不便和困難,學會“粗聲粗氣講話、大口喝水吃飯”,混跡于千百位男性華僑機工隊列之中,日夜駕駛著滿載軍械或汽油筒的大卡車,往復行駛在千里滇緬道上。太陽、星星和月亮見證著李月美以自己的赤女忠心書寫的報國篇章。

就像我小時候十分愛看的電影《戰(zhàn)火中的青春》中由王蘇婭所扮演的那位同樣女扮男裝的“高山”那樣,直到“李月眉”負傷才真相大白。

1940年5月在一次緊急軍運中,她為避讓對面來車側翻而身負重傷;同伴司機楊維銓趕緊將她送往醫(yī)院搶救,才意外地獲知真相。驚喜交加的他從此更加悉心照料她,終于贏得這位華僑花木蘭的芳心,終結秦晉之好,這段傳奇?zhèn)鳛橐粫r膾炙人口的佳話。

傷好之后,李月美經華僑運輸先鋒總隊特批,仍留在南洋機工一大隊,不過到衛(wèi)生隊改當護士,與楊維銓比翼雙飛,成為戰(zhàn)斗在滇緬線近萬名司機和機工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和“夢中情人”。

這一佳話還從西南運輸總處傳向全國抗戰(zhàn)前線和大后方,被譽為“滇緬路上花木蘭”。新加坡華僑總會派員專程前往李月美家慰問,廖仲愷夫人何香凝題寫“巾幗英雄”以示褒獎。

父親后來在西南運輸總處仰光分處及八募支處(軍事運輸事務所)工作期間,有幸與不少以南洋機工為主體的愛國華僑并肩工作。這是因為華僑的特殊身份比較方便在境外承擔國際軍運任務,3000名南洋機工成為滇緬路國外段運輸線上的主力軍。

在仰光搶運和八募破壞、突圍中,父親更是和黃德聰、梁彼得、邱思祿、黃啟同、尹兆良、楊允發(fā)等八募軍運所的華僑員工和王文松等帶領的華僑運輸先鋒總隊駐八募二大隊的南洋機工和愛國華僑們生死相依。

1989年南僑機工回國參戰(zhàn)50周年之際,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西山建造“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上書碑文:七七事變爆發(fā),日寇猖狂入侵,神州大地,烽煙四起,國土淪喪,生靈涂炭,中華民族處于危急存亡的關頭。全國同胞抗日怒潮洶涌澎湃,氣壯山河。海外華僑敵愾同仇,義憤填膺,積極參加抗日,廣泛開展義演、義賣、募物、捐款等救亡活動,萬眾一心,共赴國難,波瀾壯闊,四海翻騰。

一九三九年,在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的號召下,三千多名熱血奔騰的南洋華僑機工,滿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民族責任感,毅然離別父母親人,遠涉重洋,回到祖國,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國服務工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