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回應朝鮮的請求,李鴻章將其淮軍一千五百人派往朝鮮,與此同時,向日本政府知會了他的行動。部隊起航的那一天,日本駐天津領(lǐng)事還催促他盡快向朝鮮派出中國軍隊。李鴻章忽略了一個事實,即日本軍隊也在前往仁川的途中,其借口是保護日本臣民及其財產(chǎn)。袁世凱得知這個消息后,非常震驚,連忙去見杉村,要求解釋,而對方再次向他保證:“日本別無他圖。”中、日兩國軍隊在朝鮮的存在,立刻搶走了起義消息的風頭。緊張局勢突起,俄國和法國的公使館于6月10日開始撤離其工作人員。兩天后,率領(lǐng)一千名日本官兵返回漢城的日本公使大鳥圭介告訴袁世凱:叛亂一經(jīng)鎮(zhèn)壓,和平與秩序一經(jīng)恢復,日本會立即撤兵。他接著通知袁世凱:日本有意參與平叛作戰(zhàn)。
李鴻章無意發(fā)動針對日本的戰(zhàn)爭,意識到時局已是危如累卵,于是他命令自己的部隊停駐于平壤以南的光州。而袁世凱則與大鳥達成了口頭協(xié)議:兩國都不得向朝鮮增兵。朝鮮政府面對著將要爆炸的局面,又請求李總督撤兵,其理由是,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前因南道土匪猖獗,懇請?zhí)毂皝泶耍嗽摲寺勚饲?,已即膽落,先后逃竄者甚多?!?/p>
日本通過其精心算計的行為,現(xiàn)在已從李鴻章手中偷走了主動權(quán),駐朝日軍從6月12日的一千人增加到一周后的三千人。6月21日,日軍又增至一萬五千人。何況,他們駐扎在仁川、釜山與漢城這樣的有利位置,人數(shù)上以二比一超過了清軍。中國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自己處境極為尷尬。中國軍隊本來是要到朝鮮南部鎮(zhèn)壓叛亂的,但如今無法抵達指定地點,因為日軍擋住了道路,頗有預見性地沿38度緯線部署。而清軍若在這個階段撤退,便意味著將中國的宗主權(quán)拱手讓給了日本。李鴻章不知所措。然而,有一件事在他腦子里是很清晰的:他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避免與日本開戰(zhàn)。
起初,李鴻章直接與日本接觸,試圖獲得雙方同時撤軍的結(jié)果。這個嘗試沒有結(jié)果,于是他請英、俄兩國駐華公使歐格納和卡西尼居間調(diào)停,以尋求暫時的妥協(xié)。6月28日,英國、俄國、美國和法國的代表,向日本和中國的公使送交聯(lián)合照會,要求兩國軍隊同時撤走。中國同意了,但日本不同意。陸奧伯爵在其《回憶錄》中回顧了這次調(diào)停的失敗,其中寫道:“這使我的國家不受約束,我個人很高興?!?/p>
在外交官們提交其照會的那一天,日本要求朝鮮國王宣布國家獨立和改革政府。金洪志被任命為首相,去跟日本談判改革方案。陸奧又記載道:
政治改革的設(shè)計,實際上是為了解決日、中兩國之間的復雜問題……我們利用這個,既可以和平解決正在惡化的中日關(guān)系,如果可能的話,又能加速最后的“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