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第三偉人” 7

1894,悲情李鴻章 作者:祝勇


以李鴻藻等為首的軍機處成員,自詡“清流”,繼承歷史上儒家知識分子抨擊時弊、敢于直言的傳統(tǒng),以剛直不阿、主持清議為己任,對洋務派橫加指責,但他們對軍事力量、武器裝備一無所知,對槍林彈雨、殺人如麻的戰(zhàn)場也完全隔膜,卻占據(jù)道德制高點,居高臨下,站著說話不腰疼。比如那個以反對洋務著稱的劉錫鴻,乘坐輪船從天津開往上海途中,曾激烈反對一位同船的外國人有關中國要修鐵路的言論,并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中國人的道德觀一向強調(diào)“尚義不尚利,宜民不擾民”,不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豪邁氣概,甚至有人指責李鴻章“竭中國之國帑、民財而盡輸之洋人”。曾任李鴻章幕僚的晚清著名學者吳汝倫說過:“近來世議,以罵洋務為清流,以辦洋務為濁流”,兩派勢同水火。

就在張仲炘上折彈劾李鴻章11天后,給事中洪良品再度彈劾李鴻章,指控李鴻章“在英、法、日本各國皆有商號;其在天津、上海等處則為匯豐洋行,亦有李鴻章資本;其在日本有洋行,有茶山。洋行經(jīng)商系李鴻章自雇賈人,亦有倭伙。茶山則李鴻章與倭合伙,其資本計六百萬金。其子李經(jīng)方前充出使日本大臣,倭王之女拜伊為義父,情意親密。其不欲戰(zhàn)皆以資本在人手中之故”。如同張仲炘一樣,洪良品也承認以上指控為“風聞”,但“道路紛紛如此傳說,未必無因”。

此時的所謂反腐已經(jīng)脫離了本來的意義,而變成了黨同伐異的一種手段,而帝國的監(jiān)察部門,也不過是權力者手里的一張牌而已。屢遭彈劾的李鴻章曾激烈指責:“言官制度,最足壞事。故前明之亡,即亡于言官。”他憤憤不平地說:

當此等艱難盤錯之際,動輒得咎,當事者本不敢輕言建樹,但責任所在,勢不能安坐待斃。苦心孤詣,始尋得一條線路,稍有幾分希望,千盤百折,甫將集事,言者乃認為得間,則群起而訌之。朝廷以言路所在,有不能不示加容納。往往半途中梗,勢必至于一事不辦而后已。大臣皆安位取容,茍求無事,國家前途,寧復有進步之可冀?

就在李鴻章接到彈劾指控這一天,為了便于指揮同中國的戰(zhàn)爭,日本政府把大本營由東京移到廣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