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興辦軍校,覓制器之人(2)

號角響起 作者:車安剛


天津武備學堂雖然在章程、體制、管理和基礎課程方面,都模仿船政學堂和水師學堂,卻為以后陸軍學校的建立首開先河,并且使中國陸軍軍官來源從“多由行伍”逐漸變?yōu)椤俺鲎詫W?!?,素質(zhì)得以提升。它雖然在甲午戰(zhàn)爭以前,沒發(fā)揮什么顯著作用,卻對以后歷史影響極大,功用甚至超過了船政、水師各學堂。盡管在開始創(chuàng)辦階段,天津武備學堂的畢業(yè)生到軍隊后受到原有將領的抵制和排斥,多數(shù)人只能充任軍事教習一類的教官,但隨著中國軍事近代化的不斷深入,這種狀況也在不斷改變。

中日甲午戰(zhàn)爭結束后清政府編練新式陸軍時,天津武備學堂的畢業(yè)生便成為基本骨干。如此看來,天津武備學堂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啟動了中國陸軍近代化教育,帶動了其他武備學堂的開辦。之后,隨著陸軍軍官學校的普及和軍校畢業(yè)生在軍隊中任職日漸增多,傳統(tǒng)的由武舉任職進身之路被逐漸堵塞了,而它所代表的這種封建選官制度也逐漸失去了存在的條件。

天津武備學堂辦的學宗旨很明確,就是要培養(yǎng)掌握近代軍事科學技術的指揮人才,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陸軍將領,其生源來自北洋軍各營,學習期限為一年,以通曉“西洋后膛各種槍炮,土術營壘及行軍布陣分臺攻守各法”為目標。

一批學員畢業(yè)后回營立刻轉(zhuǎn)向傳授,同時再選第二批學員進學校學習,這一點頗像現(xiàn)在的軍事任職培訓教育,學習的科目也接近實戰(zhàn)、帶兵需求,教學空隙學生經(jīng)常被派遣至山海關、旅順口等地軍營實習,遇到戰(zhàn)事馬上赴前線參戰(zhàn),“學以致用”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

至于學校聘請的外國教官主要是德國軍官,這與之前李鴻章培養(yǎng)淮軍時有變化,當時都是由英國和法國的軍官來訓練兵勇們操練洋槍洋炮,相關的一切裝備和訓練口令也都是學習英法式樣。

為什么不繼續(xù)用英法軍官做教練,而要大費周折改成德國軍官呢?這里面還真有一點兒名堂。當初李鴻章練淮軍是用的英法軍官,進入70年代后,大清與英國、法國之間的矛盾沖突變得格外突出,英、法多次以武力和戰(zhàn)爭挑釁清朝統(tǒng)治者,使大清在外交等方面處于被動、弱勢狀態(tài),對英法兩國的好感自然降低。

而另一方面,此時的國際力量格局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德國在西方崛起,逐漸躍居歐洲頭等強國陣營,并且急于同英、法兩國在中國進行爭奪。后來,德國對清王朝及其代表李鴻章表現(xiàn)得格外“友好”,并大方展示了他們強大的武裝力量。

李鴻章對此深有感觸,欽慕的同時也覺得德國人比英國、法國人靠譜多了,所以接下來他就考慮用克虜伯大炮等德式裝備,以及德式操練來代替原來的英法式裝備和操練,從此他所掌握的淮軍和他到直隸后所練軍隊開始逐漸采用在當時最為先進的德國軍事裝備,及至為籌辦北洋海軍而辦理的天津武備學堂更是一律聘請德國教官。李鴻章軍隊和所辦軍事學堂聘用教官的細微轉(zhuǎn)變從側面反映出當時列強力圖控制中國軍隊的斗爭勢態(tài)。

天津武備學堂的德國教員主要講授西學,全部配備翻譯,中國教官主要講授中國經(jīng)史。具體課程設置分為內(nèi)堂課和外堂課兩種。內(nèi)堂課是理論課,主要講授有關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和軍事理論基礎知識的課程。外堂課是技術課,在操場進行,主要是“操演所習炮隊、步隊、工隊及分合陣法”等初級指揮員應有的知識。這種分類現(xiàn)在看來似乎平常,但在當時卻是開山之舉,從此中國軍校教育有了學科、術科之分。

值得一提的是,l890年天津武備學堂曾聘請德國克虜伯廠工程師到學校講授鐵路各項課程,l897年增設鐵路工程科,這一舉措也體現(xiàn)了李鴻章前衛(wèi)的洋務思想,常常是頂著風險辦事,很好地繼承了曾老師的“屢敗屢戰(zhàn)”精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