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從1866年考入福建船政學堂,參與海軍事業(yè)長達50多年之久。他雖然沒有專門對海權加以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但其海權思想?yún)s融化在著作的字里行間。他對海權的認識,有一個逐漸深化的過程。
嚴復朦朧的海權意識,最早萌發(fā)于他在英國深造之時。1878年3月12日,嚴復在與郭嵩燾論及張力臣撰寫的《瀛海論》中的四個謬誤時,專門指出了其中所謂“中國有各國互相牽制之勢,海防非所急”的謬論。但總的來看,嚴復的海權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擬上皇帝書》、《代北洋大臣楊擬籌辦海軍奏稿》和《法意》按語等文章之中。
當時,馬漢撰寫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等三部論著出版,它標志近代海權理論的確立。嚴復研讀后印象深刻,直到1900年猶回憶、提及“往讀馬翰(馬漢,筆者注)所著《海權論》諸書,其言海權,所關于國之盛衰強弱者至重。古今未有能奮海權而其國不強大者……”這使他早已形成的朦朧海權意識逐漸明晰起來,并提升到理性的層次,從而能高瞻遠矚地看待海權問題。綜合來看,嚴復的海權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分析了中國海權意識缺乏的原因。在嚴復看來,“五洲立國,形勢不同,有海國,有陸國,有海陸并控之國?!薄岸抑袊撸j懠婵刂畤?。徒以神州奧壤,地處溫帶上腴,民生其中,不俟冒險探新,而生計已足,此所以歷代君民皆舍海而注意于陸。自棄大利,民智亦因而自封,遂致積重以成百年來之世面?!?/p>
也就是說,中國之所以忽視海權,有自然與歷史的原因。封建專制的政治體制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得中華民族不需向海洋發(fā)展便可不愁生計,從而逐漸積淀成閉關自守、不重海權的弊病。
今天看來,嚴復的觀點仍然具有重要價值。歷史上,我國曾經一度有過繁榮的海洋貿易,也有過鄭和七下西洋的輝煌,但始終沒有孕育出清晰的海洋發(fā)展戰(zhàn)略和海權觀念,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國作為陸海復合型國家的雙重易受害性。幾千年來,中國面臨陸上的威脅始終要大于海上的威脅,所以,在依賴陸地便可豐衣足食的情況下,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的注意力根本不可能也沒有內在動力把發(fā)展的目光投向遙遠的海洋。這也是中國的海洋貿易基本上停留在近海區(qū)域、民間行為,且時興時禁甚至完全封閉的根本原因。
相比之下,西方海上國家,由于受國土面積、資源貧乏等因素的影響,不得不靠向海洋來尋求更好的生存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興起,特別是19世紀40年代,鐵甲艦或鋼殼軍艦等一系列先進技術工具的出現(xiàn),為這種需要提供了便利,世界海洋時代來臨,而同期的中國卻仍然在陸地時代裹步不前,“堅船利炮”摧毀“男耕女織”實屬歷史必然?;仡櫄v史教訓,他感慨萬端:“吾國開辟以來,家擁一統(tǒng)無外之規(guī)。常置海權于度外,至于今其敝見矣!”
第二,闡明了海權的極端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代北洋大臣楊擬籌辦海軍奏稿》中,嚴復分析敵強我弱的局勢,總結興廢存亡的教訓后指出,發(fā)展海權的必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六個方面:一是“必有海權,乃安國勢”,掌握領海之大權,才談得上安定國家局勢;二是“將修內政,先固外封”,在鞏固海防的同時,加強江河防務;三是“欲求公道,必建強權”,有牢固的防務,才能有國際間平等相處;四是“消內患,弭外擾”,添置艦艇巡梭江海,才能消除內外侵犯;五是“嘉謀及遠,翕附僑黎”,購置船艦,遠航海外以聯(lián)絡團結僑胞;六是“先振聲威,乃資聯(lián)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