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在這里的幾位頭戴寶石朝冠、身穿繡龍繡鶴朝服的軍機大臣是:恭親王奕,體仁閣大學士寶鋆,兵部尚書沈桂芬,在軍機處學習行走的禮部左侍郎王文韶,在軍機處行走的景廉和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的戶部尚書董恂。
按往日候旨的慣例,軍機大臣們需要在此等候一個時辰左右,兩宮皇太后便派太監(jiān)來傳喚覲見。可是今天大家一直等了兩個時辰,尚不見養(yǎng)心殿太監(jiān)的人影。軍機大臣們暗暗著急:征詢封疆大吏對崇厚議約反應的諭旨已經(jīng)寄出去十幾天了,也該有回音了,希望太后和皇上對允約還是拒約早日作出決策??墒菫槭裁催€不召見?又等了半個時辰,仍不見傳喚,大家無事可做,又不能離開軍機處隨便走動,只好大眼瞪小眼,在座榻上干坐著。
正在百無聊賴又心神不寧的時候,不知誰叫了一聲“來了!”大家的目光一齊投向窗外的皇宮內(nèi)院,只見一胖一瘦兩位太監(jiān)正邁著方步朝軍機處走來。兩人走到門口,才看清前邊的那位胖太監(jiān)五十多歲,臉腮白凈,大腹便便,他身后的瘦太監(jiān)十七八歲,雙手捧著一個黃綾綢飾面的木漆方盒,小心翼翼地趨步跟在后面。胖太監(jiān)進門后,先向恭親王請安,然后小聲說:“啟稟王爺,皇太后今天圣體欠安,吩咐奴才轉(zhuǎn)告王爺:今兒就不聽政了。”
恭王先是一愣,緊接著問:“圣體不妨事吧?”
胖太監(jiān)答道:“不妨事,不妨事,只是偶感風寒而已。王爺,太后有旨:將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和兩江總督、南洋大臣沈葆楨的奏折交軍機處復議。”他轉(zhuǎn)身把小太監(jiān)捧著的方盒子打開,取出兩本奏折,交給王爺。
兩位太監(jiān)走后,奕和寶鋆、沈桂芬、王文韶、董恂、景廉一一傳看。沈葆楨的奏折言簡意賅,措辭比較謹慎。他認為《里瓦幾亞條約》使中國喪失的權(quán)益太多,主張拒絕此約。但又說萬不得已也可以“光明正大”地“不索還伊犁”,“兩作罷論”,意思是將此約擱置起來。而李鴻章的奏折長篇大論,洋洋千言。他反復說明一個觀點:雖然崇厚所訂條約在界務商務等方面,使中國失掉甚多權(quán)益,但崇厚奉旨出使俄國原是被授予“便宜行事”“立約定議”之權(quán)的,“若先允后翻,其曲在我”。李鴻章認為,“自古交鄰之道先論曲直,曲在我而侮必招;用兵之道亦論曲直,曲在我而師必不壯”。他斷定“崇厚所定俄約行之確有后患,若不允行后患更亟”,“中俄接壤約萬余里,實屬防不勝防,倘兵端一開,其所要求恐照現(xiàn)議而不可得者”。最后他建議,“躊躇審顧,只能隨宜設(shè)法,徐圖補救”。
看完沈葆楨、李鴻章的奏折,軍機大臣們一個個相對無言。有的蹙眉愣神,有的捋須沉思,還有的哈欠連天。最后還是首席軍機大臣恭親王開了口:
“既然是皇太后降旨,我們就在此先議一下吧。”他頓了頓,眼光停在年紀最大的老臣寶鋆身上。“佩蘅,還是你先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