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的朝代開始,智顗就此和楊廣結下了不解之緣。
楊廣并不就是歷史上傳說的那樣荒淫無道,尤其是和智顗結緣時候,他還只是晉王,沒有掌握全局的權力,但他力圖要做一把手。要做一把手的感覺很好。
隋文帝楊堅也信仰佛教。佛教在印度興起時,是革命的,下層反對上層的。故而一般新興王朝都喜歡。楊廣生于佛寺,由尼姑養(yǎng)大,自然更信佛教。他還喜歡江南,可能和他有個江南的妻子蕭皇后有關。隋文帝在開皇六年(公元586年)任命他為淮南道行臺尚書令,駐壽春(今安徽壽縣),經(jīng)略淮南,為平陳做軍事上和文化上的準備。
楊廣是要謀大事的,知道占領一個地方,要從文化上著手。先頭部隊攻下建康時,他就命人將圖書封庫,不得損毀。剛平陳,江南士族是要反對的,在武力鎮(zhèn)壓的同時,他看到了文化的力量。這是個聰明人。士大夫大都信佛,抓住了高僧,就抓住了士大夫的主要部分。當然也不必認為楊廣這樣做僅僅是出于政治謀算,他自己對宗教的信仰完全可能是真誠的。
換了新的朝代,智顗一定會有新的想法。他要做觀察。審視新朝對佛教如何,能合作還是要合作的。
就在這時他接到隋文帝的敕書,說我對于佛教是相當崇信的,愿意護持佛教,并憑借佛法神力使十方眾生俱獲利益。由于陳王朝虐亂殘暴,使百姓勞役,不勝其苦,所以我才出兵,為民除害。如今,南方安定,僧俗太平,法師你是出家之人,超脫塵世,修己化人,希望你好好地奉持佛教戒律,安于出家人的本分。你最好還是與我同心,為我服務。隋文帝當然知道智顗與陳王朝的密切關系,對于這個很有活動能力的高僧,隋文帝既要拉攏他,又要給他一點警告。這道敕文,可說是對智顗又拉又打。
楊廣受封晉王,在揚州也多次致書智顗,邀其前往揚州。智顗并沒有馬上去,而是回信表示“我與大王,深有因緣”,但很“寡德”,讓別的名僧去吧。后來又舉同學,三辭不免,方才動身,于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至揚州。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楊廣在金城殿設千僧會,智顗為楊廣授了菩薩戒,并為之取法名“總持”,楊廣也回贈了智顗一個“智者”的尊號。
從此,楊廣便成了“總持菩薩”,智顗則以“智者大師”為號,兩人相交甚厚,且有了師弟之誼。從智顗為楊廣授戒起,到智顗應楊廣之邀赴京而死于途中止,六年的時間,楊廣就給智顗寫了四十多封書信,每次信末楊廣署名總是稱自己為“菩薩戒弟子總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