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持是說對所聞法,能總攝憶持,不會忘失。能止一切惡、持一切善。
智顗是小心的,畢竟自己是親近前朝的高僧,對楊廣不摸底。到揚州前,還提出四個條件:一、“愿勿以禪法見期”,即請晉王不要期望過高,不要指望傳授禪法;二、“樸直杵人,愿不責其規(guī)矩”,即允許保有自己獨立的個性人格;三、“愿許其為法,勿嫌輕動”。這是為自己傳佛法而不阿世敬請諒解;四、“若丘壑念起,愿隨心飲啄,以卒殘年”。就是聲明自己此去應有來去自由,想回山里也可以。
佛學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猜人心的,智顗還有不少這方面的著作。對人性善性惡有很好的劃分。以智顗冰雪般聰明,也許會看出楊廣的政治前途。越是這樣的人越不好伺候。楊廣有和其老子一樣的心思。楊堅在北方大造佛像,聽任出家。在南方一個州卻只留兩個寺,其他的都毀掉。一方面要靠高僧搞“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方面又要抑制。前三個條件,是不要開罪了他。后一個是萬一不行,留條走的后路。柔中有剛。楊廣答應了,智顗才到揚州。
之前,秦王楊俊,即楊堅大兒子致書并“奉施沈香”延請智顗前往江都。但智顗心存觀望,婉言拒曰:“雖欲相見,終恐緣差。”或者是看準了秦王不能成氣候。
智顗和隋王朝的若即若離以及智顗表現(xiàn)出的風骨,還在下面。這年智顗已經(jīng)54歲了。無論從哪方面說,楊廣都不敢對智顗有反常的舉動。
在揚州除了住持這次佛事外,沒有別的事。智顗要求回荊湘,楊廣再三挽留。楊廣在江都建立了四個道場(寺廟),佛教的兩個,道教的兩個。每個道場都有很多高僧,慧日道場就有十幾個,其中的吉藏后來創(chuàng)立了三論宗。世稱嘉祥大師。楊廣希望智顗能做慧日道場的住持。智顗不愿意。說不清楚智顗為什么不愿意,也許是要保持自己一定的獨立性。后來智顗“拂衣而起”,因為原來說的有話,楊廣也不敢苦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