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施密特:與中國為鄰》 儒學的傳統(tǒng)(7)

施密特:與中國為鄰 作者:赫爾穆特·施密特 弗朗克·西倫


西倫:如果觀察一下儒家學說的特征,以及您個人所主張的價值觀,人們感到兩者有較大的沖突。儒家學說對您個人來說合適嗎?

施密特:不。對我的國家來說,我一直寧愿要一個有歐洲啟蒙主義精神的社會。但這個回答是我作為德國人為我的歐洲德國做出的。我們方才談到了儒家學說里面對等級制的高度尊重,這種尊重我不希望它被移植到歐洲來。對于德國這樣的中歐國家,我不愿意放棄歐美啟蒙主義的成就。但我看到,其他的社會沒有這種啟蒙主義不僅能生存下去,而且還能取得輝煌的經(jīng)濟進步,無論如何比目前歐洲人和北美人的經(jīng)濟進步還大。歐洲人由此得出的教訓之一是,必須重新加強學習和研究。今天歐洲人提供的服務和產(chǎn)品,有許多東西中國人很快也能做出來,而且比我們的更便宜。這種競爭將會促進生意。

同時,中國的發(fā)展也許會導致它參與制定一部國際通法并建立為此所需的體制。中國人將試圖進一步發(fā)展聯(lián)合國和安理會的作用,他們這么做可能會比美國人更執(zhí)著。他們也將出于自身利益而堅持不干涉主權國家內(nèi)政的原則。

西倫:中國人的儒家學說,他們微弱的傳教擴張傳統(tǒng),說不定有助于他們從尋求共同點的角度出發(fā),來構(gòu)思和促成一個更進一步的國際聯(lián)盟,而不是強調(diào)差異,只把自己的發(fā)展水平當作衡量標準。

施密特:在歐洲,我們從1950年以來就這么做了,這要感謝舒曼和莫內(nèi)(Robert Schuman,1886~1963,Jean Monnet,1888~1979,均為法國政治家,歐洲統(tǒng)一的倡導人——譯注)。我們做到了求同存異。此前,例如法德之間的關系是以“異”為特征的,而今則是更多以“同”為特征。為建立一種多極的世界秩序,中國和歐洲有許多共同點。

西倫:不僅是歐洲人。全世界都對一個多極化的世界秩序感興趣,只有美國不感興趣。其實,使美國擺脫一種越來越頻繁地給自身帶來巨大困難的處境,也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人以為,為了證明自己能行,他們必須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也許中國人已經(jīng)明白,在這方面同歐洲人合作更有意義;或者換個說法:歐洲人難道還沒有覺察到,他們在這個問題上需要中國人。

施密特:歐洲人正在明白過來,最近25年來中國發(fā)展的活力多么強大。正如已經(jīng)說的那樣,他們正在明白。中國的人民也剛剛在明白這點。

西倫:但許多歐洲人仍以為,他們處于世界大事的中心。

施密特:我認為不能再這么說了。多數(shù)歐洲政治家已經(jīng)懂得,歐洲不再處于中心。他們知道中心在北美?,F(xiàn)在人們開始明白,中心正在從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和印度洋。

西倫:如果說,世界變成什么樣子這個問題將越來越多地在亞洲決定,這對我們的文化價值意味著什么?

施密特:歐洲人對自己的文化價值并沒有充分把握,他們以為主要是基督教的價值。他們沒有意識到,發(fā)現(xiàn)個人尊嚴和權利的不是基督教會,而是啟蒙主義。他們不明白,美國人也不明白,不是基督教發(fā)展了民主這一政治文明,也不是基督教發(fā)展了所有權和市場競爭這一經(jīng)濟文明。我們現(xiàn)在正經(jīng)歷著一連串的蛻變。譬如“人力資本”一詞,那豈不是把人和資本等同起來了嗎?我看這是荒唐,卻幾乎理所當然地被人接受了。反正我很難在西方的全球金融資本主義里面看到什么“文化價值”。

西倫:同時我們看到,世界經(jīng)濟參與者人數(shù)翻了一番。世界經(jīng)濟缺乏秩序這個問題,今后幾十年里從總體上說,將更多地進入人們的意識,并促使人們改變這種情況。

施密特:只要歐洲人堅持啟蒙主義,他們就決不會同意把人等同于資本。我估計,中國人也不會接受這種等同。但我對此沒有完全的把握。

西倫:再問一遍:如果中國或者說亞洲的影響加強,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施密特:不排除中國人在這方面會有重要貢獻。眼下我認為這種可能不太大?;趥惱淼慕?jīng)濟秩序原則更有可能在歐洲制定出來。如果歐洲人的共同貨幣——歐元——在世界經(jīng)濟中能夠取得成功,那這種可能性就會變得更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