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關于趙月斌的三點意見 2

迎向詩意的逆光 作者:趙月斌


其二,雷達先生在2010年4月5日的初審意見中著重談到,趙月斌的評論“有宏觀性、質疑性,觀點犀利,鋒芒畢現,有非常鮮明的個人見解”。這就說到了趙月斌的第二個特點,即敢于批評,并且不懼名家、大家,而且言之鑿鑿,自成一家。正如他把賈平凹的《高興》、劉震云的《我是劉躍進》、余華的《兄弟》、閆連科的《風雅頌》等大家名作一概斥之為“偽現實主義”,并分別予以痛批。在文章的最后,趙月斌有針對性地指出:“雖然我們不必強求作家一定要裝備哲學的、社會的、政治的等思想武器,但是一個寫作者最起碼不該浮在感覺的表層,僅因一知半解,異想天開就自命不凡儼然上帝,至少,作家本人應該根植于生活,有自己的感受、省察和洞見,在你的幻想肆意馳騁時,不該放棄對現實世界的敬畏和尊重。一顆粗糙、枯干的心怎么可能顧念生命的細節(jié)、現實的豐盈,一個草率、空疏的人又怎么可能僅憑想象就輕易擷取存在的真實?”(參見《當文學遇到現實,當現實遇到主義——偽現實主義批判之二》)據我所知,這些批評意見在業(yè)內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贊賞的。我認為,這種贊賞,一是來自趙月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二是來自他言之成理的“鮮明的個人見解”,雖然我們不見得都能完全認同他的見解。這也是當下批評界的一種稀缺品質,因此,也是編委會認同趙月斌的又一條理由。

其三,李敬澤、張陵先生在2011年4月24日北京蟹島全體編委會上的發(fā)言中,共同認為:像趙月斌這樣立足本土,以極大熱情和精力為本省文學新人新作撰寫評論推波助瀾的定位與姿態(tài)甚為難得,值得鼓勵,而不必讓他們拔高、超越,動輒國家高度、全球視野……應該說,對于趙月斌這樣的外省青年批評家,李、張二位從職業(yè)(刊物、報紙主編)的角度提出了與以往相悖的新論。以往,面對像新疆的韓子勇、寧夏的牛學智等等,更多粘滯于本土作家研究的現象,編委們的主要意見是希望他們能超越地域,立足本土,放眼全國乃至全球,以至拿牛學智開了一個玩笑:老是評論本省區(qū)的新人新作,豈不是殺雞用“牛刀”?當然,本省區(qū)的新人新作應該得到及時有力的批評,鼓勵乃至于引領,但畢竟有它地域性和可闡釋性的局限性,不利于批評家自身的施展、升華與揚名立萬。這是一對矛盾,但又是一對不難解決或說應該得到平衡處理的矛盾。而且這對矛盾在趙月斌身上并不突出,他既有全國視野(如前所述敢于叫板名家名作),甚至世界眼光(如解讀芥川龍之介,瓦連京·拉斯普金等等),也有本土情結和新人情懷(如主持《時代文學》“魯軍新勢力”,追蹤研究曹有云、臧利敏等非著名詩人等等)。李、張二位的意見倒是提醒我在編選這本評論集時,面對處理那組評點文學魯軍的文章時格外慎重,經與趙月斌溝通,略作刪節(jié)而己。李、張二位主編的意見值得重視,特記錄于茲,供趙月斌勉之。

引三條意見加三點說明,是為序。

辛卯夏月于江右袁州聽松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