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了各地的電影檢查初步實踐之后,中央層級的電影檢查制度也在醞釀訂立。
1924年1月,北京政府內務部發(fā)出通令稱:“近日各省埠電影營業(yè)日漸發(fā)達,各電影劇場經理人,因謀營業(yè)發(fā)展,關于租賃之影片,率多趨重情劇,描摹青年男女戀愛情態(tài),致使觀者欲狂,竊生效慕之心。其次則為殺人放火,路劫盜搶,以及誘騙等情。此等劇片,使青年觀之,實屬敗壞道德,有傷風化,害及公眾思想。內部有維持風化,規(guī)正人心之責。對于奸盜淫邪之劇片,亟應嚴加取締,以端風化,而維社會治安秩序。因電影營業(yè),屬農商部主管,特咨請農商部,會銜咨行直隸省長,飭警隨時赴各劇場檢查,凡各園新到之片,須經官廳檢閱許可后,方準開演,不得自由開演?,F(xiàn)北京已經實行,故令天津縣設法取締,但此種劇片,多在租界開演,恐非中國警廳所能制止耳。”
1926年2月,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會戲曲股成立了電影審閱會,在呈請教育總長審核時稱:“影劇一事,于社會教育關系綦重,其良者固足轉移風俗,裨益社會,而稍涉偏激,亦易滋流弊,不可不詳加審核,分別獎禁。”該會擬出了《審查影劇章程》共10條,規(guī)定凡國內外編演影劇“均須經本會審定后方準映演”,有下列情形者“予以褒獎”:其事實情形深合勸戒本旨者;有益于各種科學之研究者;于教育上確有補益者。有下列情形者“應禁止之”:跡近煽惑有妨治安者;跡近淫褻有傷風化者;兇暴悖亂足以影響人心風俗者;外國影片中之近于侮辱中國及中國影片中之有礙邦交者。有下列情形者“得令其裁剪或修改之”:情節(jié)乖謬不合事理者;形容過當易起反感者;意在勸戒而反近誘惑者;大體尚佳間有疵累者。教育總長易培基在呈文上批復:核閱所擬章程各條,均稱妥協(xié),應準照辦。。就目前所見資料而言,北京政府“官署”是否介入電影檢查還難以遽下定論,但據(jù)《申報》載,“教部前因影片與社會風俗甚有關系,曾訂定審核影片章程,公布在案。茲查各制片公司,對于此事多視為具文”??芍敃r警察權與檢查權的結合至少是不完全的。此項章程對電影檢查標準的規(guī)定,是民國電影檢查制度初創(chuàng)過程中最為詳盡的一次,不僅有各地電影檢查標準中均有的關于“治安”、“淫褻”、“風化”、“風俗”等等的禁令,而且第一次列入了關于“辱華”和“有礙邦交”的內容。
盡管國內輿論對于美國“辱華”影片多有批評,但在最初的電影檢查中,并無這方面的禁止性規(guī)定。此次通俗教育研究會電審會雖擬出了禁止規(guī)定,但并無運用于實際的報道。對于美國“辱華”影片的實際禁止,直到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才得以實現(xiàn)。,從而使電影檢查在道德關懷之外,有了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或政治意味,反映出與江浙地方電檢標準的差別。
牽涉政治的電影檢查可見兩例。一例為1915年5月,正值中日“二十一條”交涉期間,浙江紹興縣署以“目前外交甫經解決,內患尚未消弭,凡在商民痛定思痛,正臥薪嘗膽之日,非酣歌恒舞之秋,且紹城非通商大埠,此等營業(yè)不特于商市無所裨益,兼定為風俗人心之害”為由,電飭城區(qū)影戲館停業(yè)。另一例是,1928年3月,北京政府內務部函知華北、東北、西北10省區(qū),要求對于“以廢除現(xiàn)有社會之組織為其表演之目的”的蘇聯(lián)“宣傳”影片,應“轉飭注意”。但因為北京政府的實際權力有限,電檢規(guī)定公布后,“各制片公司,對于此事多視為具文”,因此教育部電審會的主要工作只能局限于北京,這也使其實際功用大打折扣,因為如前所述,上海才是中國最大的電影制作基地和市場,任何權力不能及于上海的電影檢查機構,其功效不能不有很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