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9)

胡喬木傳 作者:胡喬木傳記編寫組


于是,周揚、夏衍同胡喬木等人為解散文總和左翼各聯盟做工作。其間,帶有關鍵性的左聯的解散沒有處理好,沒有按魯迅的意見發(fā)解散左聯的宣言,也沒有把以周揚為書記的文委關于文總發(fā)解散宣言、左聯不單獨發(fā)解散宣言的考慮再同魯迅商量,以至引起魯迅極大的不滿,認為左聯這樣銷聲匿跡,形同“潰退”。

1936年1月,文總在上海各大報上發(fā)表了一個解散的宣言。這個宣言是胡喬木起草的。總的說來,在左翼文化運動的策略轉變過程中,胡喬木跟上形勢,做了大量積極有效的工作。不過,他對左聯解散未發(fā)宣言、未再向魯迅報告這件事,深以為憾,直到晚年還經常提起。

江蘇省臨委的成立及其后的工作

文總解散還面臨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解散后對各左翼聯盟中的黨員怎么進行組織領導。通過1935年至1936年的工作,這時文委、文總系統(tǒng)有黨員一百多人。這樣,在1935年底準備發(fā)表文總解散宣言的時候,胡喬木等就醞釀成立中共江蘇省臨時工作委員會(簡稱江蘇省臨委)。

當時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組織共青團、工會、武衛(wèi)會和特科等幾個系統(tǒng),都同黨中央失去了聯系,獨立開展工作。胡喬木等醞釀成立江蘇省臨委時,設想使它成為統(tǒng)一領導當時上海各系統(tǒng)黨員的組織,但實際商談成立統(tǒng)一的領導機構問題時大家意見不一,沒有成功。

文總同共青團、武衛(wèi)會等既無法統(tǒng)一組織領導,文總黨團成員不得不獨立成立江蘇省臨委。得到原黨中央留在上海負責通信聯絡工作的王學文同意,江蘇省臨委在1936年2月成立。書記為鄧潔,委員是胡喬木、王翰(原社聯)、王新元(原左聯)、丁華(原教聯)。重要事情都由鄧潔、胡喬木、王翰商定。

1936年4月下旬,馮雪峰受黨中央派遣到達上海。馮即同臨委接上關系,并領導臨委。1936年9、10月間,丁華、鄧潔先后被捕。1937年初,在馮雪峰領導下重建臨委,李凡夫任書記,胡喬木為委員,分管救國會工作,委員還有王翰、徐雪寒。1937年5月,胡喬木、李凡夫赴延安,臨委也就解散了。

臨委成立以后,面臨的任務就是推動正在掀起的救國會運動。臨委通過在全國各界救國會中的黨團(書記為錢俊瑞),通過各系統(tǒng)中的組織和黨、團員及積極分子發(fā)揮作用。上海先后成立了國難教育社、文化界救國會、職業(yè)界救國會、婦女界救國會、學生界救國會、工人救國會等組織,上海的抗日救亡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上層愛國民主人士中,文化界的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李公樸,職業(yè)界的沙千里,婦女界的史良,教育界的陶行知、王造時等,成為抗日救亡運動的領袖人物。

負責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的劉少奇認為,上海地方大,又有租界,便于掩護,也便于聯系華中、華南,上海的救亡運動推動了全國規(guī)模的各階層廣泛參加的群眾抗日救亡運動的形成。他主張把全國各界救國會和全國學生救國聯合會設在上海,并要求把黨中央提出的“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旗幟打出去。

胡喬木這時承擔的任務是籌建全國學生救國聯合會(簡稱全國學聯),并指導它開展工作。

參加全國學聯籌備工作的代表,除上海本地外,主要來自北平,還有來自山東、武漢、天津、南京等地的。北平、天津的學生都是由北方局負責人之一林楓直接介紹來上海的。

北平最早來上海的是韋毓梅等三人。他們是第一批,在“一二?九”后不到一個星期就到了上海。韋毓梅同胡喬木是老鄉(xiāng)。她原來是復旦大學學生,被開除后轉到清華大學。她在復旦的同學、社聯的程天賦與方銘熟悉,通過方銘,韋毓梅等跟胡喬木聯系上了。

第二批是劉江陵(松云)、陸璀和董毓華(后用名李家棟)。他們帶了林楓親筆寫給胡喬木的介紹信。劉江陵是北大經濟系學生,1931年胡喬木在北平遭敵人通緝時,就幫助過胡喬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