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我初識艾略特時,僅是位普通的年輕作家,吸引不了他的目光。他認人的功夫一流,無論在什么場合遇到,他都親切地向我握手問候,卻無意多做攀談。比如說,我若在歌劇院瞥見他與某某顯要看戲,他便不大會注意到我。但后來因緣際會之下,我成了一炮而紅的劇作家,隨即發(fā)覺艾略特待我多了分熱絡(luò)。某日,我收到他的邀約,請我參加克拉利奇飯店的午宴。這家飯店高級奢華,是他在倫敦的落腳處。宴會規(guī)模不大,也鮮有達官貴人,我猜想這擺明是試探我。不過在那之后,我因小有名聲,結(jié)交了不少新朋友,見到他的機會也更加頻繁。過沒多久,那年秋天我在巴黎待了數(shù)周,某回在一位共同的朋友家中,再度遇見艾略特。他向我要了住址,才沒兩天,我又接獲邀請參與午宴,這回地點是他的私人公寓。我抵達后才赫然發(fā)現(xiàn),這場午宴可不同凡響。我不禁竊笑,心里已經(jīng)有了底,他深諳人情世故,想必曉得若在英國社會,身為作家的我絕對人微言輕,但如今是在法國,作家的身份備受尊崇,我的地位可就水漲船高了。之后數(shù)年內(nèi),我倆來往得頗為密切,卻未發(fā)展出友誼。我不禁猜想,艾略特這人或許當不成朋友。他只在乎旁人的社會地位,其他事一概毫無興趣。我只要恰巧人在巴黎,抑或他剛好來到倫敦,他便邀我出席聚會,有時是為了充充場面,有時則是不得不款待旅外的美國人。就我看來,部分賓客應(yīng)是老客戶,部分則從未謀面,攜著引薦函徑自前來,這些人便成了他的負擔。他覺得自己有義務(wù)招待他們,卻不愿將其介紹給那些有頭有臉的朋友。因此,打發(fā)這些不速之客的最佳手段,莫過于讓他們吃飽喝足,再帶他們?nèi)タ磮鰬颉5才牌饋韺崒匐y事,因為艾略特每晚都有應(yīng)酬,行程通常都排到了三周之后,況且他也隱約覺得,這群人應(yīng)該不大會就此滿足。我既是個無害的作家,他也不介意常向我訴苦。
“美國人實在不會替人著想,推薦信給得這么草率。我不是不歡迎這些來訪的客人,但真不知道為什么非得讓他們?nèi)┪业呐笥??!?/p>
他為了聊表歉意,便會寄給朋友一籃籃玫瑰、一盒盒巧克力,但有時這些舉措依然不夠。通常在這節(jié)骨眼,他就會請我出席他籌辦的聚會。但跟我發(fā)了一通牢騷后,再提出這樣的要求,其實略顯天真。
“他們都迫不及待想見你。某某夫人很有學(xué)養(yǎng),你寫的東西她全都讀過。”他的信中盡是奉承。
然而這位某某夫人見到我就會說,她有多欣賞我筆下的《佩林與崔爾》一書,還恭喜我寫出《寄生草》劇本,殊不知前者的作者是休·沃波爾,后者則是休伯特·亨利·戴維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