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八到十歲間,父親進京趕考,落榜后就四處游歷,遠到現在的江西省,蘇東坡則由母親在家教導。《宋史》中蘇東坡傳和他弟弟寫的長篇墓志銘都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母親教他《后漢書》中的一篇,后漢由于治理不當,政權落入宦官之手,文人都反對宦官治事。當時盛行貪污、賄賂、斂財和濫捕,地方官都是宦官的手下和門人。忠貞的文人一再冒死進諫,改革和抗議之聲,此起彼落;調查與審訊之事,層出不窮。學者在朝廷的旨意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受迫害折磨,或被謀殺喪命。
這群正直學者中有一個名叫范滂的青年,母子二人讀的就是他的傳記:
建寧二年,遂大誅黨人,詔下急捕滂等。督郵吳導至縣,抱詔書,閉傳舍伏床而泣。滂聞之,曰:“必為我也?!奔醋栽劒z。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其母就與之訣。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養(yǎng),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顧謂其子曰:“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毙新仿勚?,莫不流涕。時年三十三。
小東坡抬眼看著母親說:“母親,如果我長大變成范滂,你容許嗎?”母親答道:“你能當范滂,我就不能當范母嗎?”
蘇東坡六歲入學。那是一間相當大的學堂,有一百多名學生,由一位道士教導。蘇東坡因聰明智慧馬上脫穎而出,他和另外一個小孩最得老師的夸獎。那個學生姓陳(陳太初),后來也通過科舉,但最后成了道人,追求“不朽”去了。陳氏晚年打算升天,前來拜訪他的朋友給他食物和金錢,他卻把食物和錢分給窮人,自己就在門外按道家規(guī)矩打坐,一心想要餓死升天。幾天后,他終于咽下最后一口氣。那位朋友叫傭人去抬自己的尸體。不過,正當年關,傭人都抱怨這么一個大吉大利的日子還要抬尸首。結果,尸體自己說話了:“沒關系,我自己走?!彼酒饋碜叩揭巴?,死在一個比較舒適的地方。這就是很多道士“升天”的實際情景。
蘇東坡小時候除了讀書,還有很多興趣。放學后他?;丶彝堤进B巢。蘇母嚴禁孩子和丫鬟抓小鳥,日子久了,小鳥知道在這兒不會受到干擾,就開始在低枝上搭窩,小孩都看得見。蘇東坡曾特別記載,有一只羽毛漂亮的小鳥曾在他家的園中待了四五天。
東坡的伯父已經做官,偶爾會有官吏經過小鎮(zhèn),順便來看望他們,于是家里就會熱鬧一番,丫鬟赤腳到園中摘青菜,殺雞備酒。官吏來訪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常和表兄妹一起玩耍,和弟弟偶爾會逛集市,或在園中挖土玩耍。有一天,他們挖出一個石板,色澤優(yōu)美,帶著細致青紋,敲擊之下還發(fā)出了清脆的響聲。他們拿來做硯臺,效果好極了。硯臺必須用滲水性特別強的石塊,能吸收濕氣、保留濕氣。硯臺和書法藝術有很大的關系,上好的硯臺一向被文人所珍愛,因為那是案頭重要的工具。父親把這塊硯石送給他,他一直保留到長大成人。他還在上面刻上特別的詞句,這是他崛起文壇的好預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