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識字教本》及其坎坷命運(4)

陳獨秀全傳 作者:唐寶林


這表明陳獨秀的《小學識字教本》還未完成,已經得到了一萬元的預支稿費。但是,他的“無功不受祿”的清高精神,由于發(fā)生了他與陳立夫之間關于書名的爭執(zhí),在他去世前“教師用”的“前稿”卻未能完成和出版,“學生用”的后稿自然也未動手。所以他囑家人不得動用這萬元預支稿費,并表示“若教(育)部有意不令吾書出版,只有設法退還稿費,另謀印行”?!蛾惇毿阒挛航üΦ男拧?,1941年9月19日,《古音陰陽入互用例表及其他》。2001年中華書局正式出版時,將附件部分刪除。

教育部長陳立夫看了陳著,也贊揚備至,同意出版:“大著小學識字教本揚古今諸家學說,煞費苦心,閣下己見亦多精辟,自宜付梓,以期普及。”但對《小學識字教本》這個書名,認為“實屬程度太高”,要求改為《中國文字基本形義》。《教育部陳部長致陳獨秀先生函》,1941年10月11日,影印件,該書編輯小組《臺靜農先生珍藏書札》(一),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第270頁。

陳立夫起的這個書名,自然有點俗氣,但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而自認為是獨創(chuàng)的精品之作、追求高雅的陳獨秀卻不能接受,回函說:“許林重造說文,意在說經;章太炎造文始意在尋求字原;拙著教本,意在便于訓蒙,主旨不同,署名遂異。以其內容高深,不便訓蒙者,朋輩中往往有之,此皆不知拙著第一種乃為教師參考而作,兒童課本別有一種。但編排單字三千后,不加詮釋,絕無高深之可言,俱見全書,疑慮自解也。”《實庵先生復陳部長書》,1941年10月13日,該書編輯小組《臺靜農先生珍藏書札》(一),第271頁。

顯然,陳獨秀在這個問題上不愿意媚俗,有點書生氣的執(zhí)拗。到1942年2月,陳獨秀在堅持己意的原則下,退而求其次,致函編譯館負責人陳可忠:“拙稿雖未盡善而創(chuàng)始不易,弟頗自矜貴希望能于足下在館期間,油印五十份(弟需要二十份,分贈朋友)分寄全國。此時雖有原稿一份副本三份,一旦川中有亂,難免紛失也。區(qū)區(qū)之意請勿再過慮而忽之。”《陳獨秀致陳可》,1942年2月26日,該書編輯小組《臺靜農先生珍藏書札》(一),第273頁。

對此結局,熱情此事的陳可忠也甚為遺憾,為有所彌補,很快遵陳之囑,把《教本》油印了50冊,分贈學術界人士,特別是對“小學”有研究的學者,包括陳獨秀的朋友如章太炎、梁實秋、王撫五等。此事由當時寓居四川江津白沙鎮(zhèn)的臺靜農和魏建功主持,使這部珍貴之作得以存留下來。

經過幾十個春秋的國共兩黨封鎖、凍結和壓迫之后,1971年,梁實秋保存的一部教本油印稿,在臺灣首先影印出版并再版。但礙于國民黨政治,書名改為《文字新銓》,趙友培題簽,梁實秋作前言,卻沒有“陳獨秀”的作者名,陳作的序自然也不用了。此事從政治上考量,乃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梁先生對此書的出版采取了十分嚴肅的學者態(tài)度。如他在“前言”中所述:“影印本初印五百冊,較原稿縮小。其原來模糊之字跡經重描后雖已經清晰,但相形之下,原來清晰因系油印,反而模糊。且其中有若干處亦有因油印及重描而致訛誤者。為便利讀者經趙友培教授就影印本加以校閱改正,后請李立中先生費十個月時間將全稿重描,使之清晰無誤,并決定照原樣十六開本再行影印發(fā)行?!?/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