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nèi)情勢不穩(wěn),民眾生活不易。英國并非富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地主階級人士——許多都是在沒收隱修院的財產(chǎn)后致富——決心擴大自己的財產(chǎn)版圖,于是將農(nóng)地轉(zhuǎn)為牧羊?qū)S玫牟莸?,制造出許多羊毛制品,羊毛制造業(yè)也成為英國經(jīng)濟重要的支柱。但圈地政策只讓貧民更貧,許多窮人都遭到驅(qū)逐,流離失所,他們被迫離開殘破的家園,往大城市流竄,加入一群又一群乞丐與游民的行列中,這也成為伊麗莎白女王年代常見的景象。曾有一度,部分宗教團體會向窮人配給救濟品,但在一五三年代左右,亨利八世解散了這些宗教團體,使得許多修士和修女也紛紛成了街頭的乞丐。市政單位卻完全沒有伸出援手,反而通過法令禁止窮人進城,此舉全然無益。此時街頭常見的景象,就是游民男女躺在臟亂的街頭,像狗或野獸般待在臟污不堪的街上,而經(jīng)過的人不但不同情,甚至連正眼也不瞧一下。
“顯然,”一五五八年時一名西班牙觀察家提筆寫下,“英國現(xiàn)在的狀況十分凄涼。”盡管民眾期待著新任的伊麗莎白女王可以撥亂反正,但還是有許多人懷疑,她有沒有能力解決眼前這么多的難題,更有人質(zhì)疑她這個位子可能坐不久,可能根本連開始著手的機會都沒有。無論在國內(nèi)還是國外,部分人士甚至認定,盡管她坐上王位,但她的根基不穩(wěn)。從一五三三年九月七日出生那天開始,就有許多人認定亨利八世與安·波林的女兒是個雜種,盡管亨利八世的第二段婚姻有許多含糊不清之處,他依然將這個女兒放入繼承人選之中。一五三六年,當安·波林因通奸與謀反被判有罪時,她和亨利八世的婚姻遭到否定,伊麗莎白也被貶為非法子女,因而在繼位人選中遭到除名。后來亨利八世與女兒之間融冰,于是在遺囑的繼承順序中,便將伊麗莎白的名字放在愛德華六世和瑪麗一世之后,并通過了國會法案的驗證。但亨利八世卻忘了恢復她的合法身份,加上伊麗莎白疑似走向新教的傾向,許多覬覦王位的人,包括野心勃勃的外國王子和不忠誠的英國子民,都將她當成眼中釘。除此之外,伊麗莎白畢竟是女性,英國才剛經(jīng)歷瑪麗女王統(tǒng)治失敗的悲劇,她是史上首位女性在位者。在那所謂的家父長制年代,社會共識認為女性凌駕于男人之上違反天意也違反自然,女性被視為較差、脆弱、較劣等的生物,無法控制脾氣,在以男性為主的世界中,天生就不適合掌權(quán)。當時圣保羅曾經(jīng)下令,女性的角色就該在教會中保持安靜,并且在家順從地向丈夫?qū)W習。
但在那個年代,對皇室血脈的尊重大于反對女性執(zhí)政的聲浪,而伊麗莎白總歸是偉大的亨利八世的女兒,加上幾年來,許多人將情感與忠誠寄托在她身上,將她視為未來的解放者和新教的希望。當時英國最需要的,是一雙堅定有能力的手,引導它走向安全的道路,讓政府更加穩(wěn)定安康,消弭歧見,讓財政問題穩(wěn)定下來,并提升國際威信。看起來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但許多臣民依然殷切盼望她至少能夠達到目標。
伊麗莎白即將統(tǒng)治的英國,社會階級表面上壁壘分明,每個人生下來的地位都是天意,各個不同的階層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教養(yǎng)態(tài)度和穿著。這是中世紀時代的思想,新任的伊麗莎白女王欣然同意,但無論是社會上還是地理上,其背后都隱藏了新的動力;唯物主義潛伏在各個階層之中,激發(fā)了許多動機與競爭心理,在伊麗莎白女王統(tǒng)治時間增長,民眾致富機會增加后,逐漸蓄積動力,獲得經(jīng)濟復蘇。這一刻的英國已不再是中世紀社會,這個國家逐漸走向政教分離之路,他們有自信,對其成就與日積月累的繁榮盛況感到驕傲不已——而這個繁榮盛況,不只讓貴族得利,也讓英國經(jīng)濟的最大支柱——商賈與自耕農(nóng)獲益不少。一五九年代時,一名波蘭觀光客觀察到,許多英國自耕農(nóng)的地位,甚至家中的餐食,都比許多波希米亞貴族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