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長城,歷史的長歌(二)

深度行走 作者:陳傳意


長城以北的狩獵、游牧民族,只要走出原始森林,走出茫茫草原,走出無邊沙漠,進入中原,終要被漢民族同化。不管是自覺還是不自覺的,是快樂還是痛苦的,皆大勢所趨。這種民族大融合,歷史上有三次:一是“五胡亂華”時。東漢末黃巾起義,三國鼎立。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乘機南侵,有的定居中原,與漢人雜居,通稱“胡人”,族群之間經(jīng)濟、文化空前交流,持續(xù)136年之久,漸漸漢化。隋煬帝楊廣、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都是鮮卑拓跋氏。3世紀至9世紀,長城兩邊胡漢文化的沖突與融合,結果誕生大唐文明。二是遼、金與兩宋對峙,至元統(tǒng)一。唐末,契丹勃興,建立強大國家政權,為北宋勁敵。遼用許多漢人為官,推行漢化。不斷襲侵北宋,北宋被迫簽訂“澶淵之盟”,向遼進貢歲幣換取暫時和平。連同軟弱的北宋,后被東北崛起的女真一舉滅掉,建立大金。南宋與大金角逐曠日持久,而此時蒙古族興起,1206年統(tǒng)一蒙古各部,1234年滅金,1275年滅南宋。這些民族攻入長城以南,漸漸接受漢文明,融入漢文化。三是滿人入關。就在朱元璋將蒙古勢力趕出長城外的三百年后,女真后裔滿人再次問鼎中原。滿漢長期雜處,滿人企圖用滿文化駕馭漢文化,反被漢文明容納。歷代修筑長城的初衷是軍事防御,但長城從來就沒有也不可能阻隔,而是全方位促進民族融合,見證中華民族在滄桑變遷中發(fā)祥。“夷夏大防”是導致歷史上民族矛盾和沖突的根源之一,而“天下一家”才是促進族群融合、民族進步的根基。但是,族群之間的攻伐、吞并、戰(zhàn)爭,甚至一個族群內部的自殘,也大大傷害了民族感情。那是一個個時代的悲劇,一個個族群的傷慟,已成為過去。

長城,生于亂世,沉寂于盛世。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大朝代不修也無須修長城——唐、元、清。唐代雖有突厥入邊,但能審時度勢,以和為主,以戰(zhàn)為輔。唐代本身經(jīng)濟繁榮,社會穩(wěn)定,文化燦爛,尤其通過邊貿與文化交流、和親等政策,使中原與北方游牧族群逐漸達成和諧。不修長城,是來自一個泱泱大國的國力、胸懷與自信。長城因戰(zhàn)爭而生,又因和平而終。清代,經(jīng)康雍乾從容打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基本形成,東西南北各少數(shù)族群融入華夏大家庭、中國歷史圈內,更沒有修長城的必要。而元生存時間匆促,本是游牧民族,沒有時間也沒必要去修。每當亂世,北方狩獵、游牧民族無不伺機南下,一徑威脅中原王朝,加上一些朝廷政治腐朽,皇帝昏庸,不得不修長城茍延殘喘。秦動用軍隊四十萬,征遷民夫五十萬,浩浩蕩蕩一百萬人大修長城。而秦時只有兩千萬人口,平均每二十人就得有一人修長城,基本動用整個國家人力財力物力,并調二十萬軍隊守衛(wèi)。一邊戍疆,一邊耕作,屯墾戍邊年復一年,許多人很難再回故土,長城兩邊留下了他們的森森白骨。秦代不許男子“倒插門”,孟姜女丈夫就因此被告發(fā)而抓去修長城。這個民女因丈夫一去數(shù)年杳無音信,帶著寒衣千里迢迢來到山海關,發(fā)現(xiàn)丈夫早成一堆白骨。失去人心,長城再堅固也枉然。秦始皇靠武力打江山,又靠武力治天下,政權最后被兩個民工搞垮了。統(tǒng)一靠剛強,滅亡也因剛強,本為強者不懂靠民心治天下,不知以柔弱態(tài)度面向這個世界。天道只有一個,沒有哪個人能搞定這個世界,實際都被這個世界所搞定。秦始皇死后不到七年,農民起義軍便攻入咸陽,他那橫行天下的萬世基業(yè)只傳一代,二世而亡。“中國內竭,以喪社稷。”一個偉人與一介武夫、暴君,統(tǒng)一六國,又通過折騰長城,勞民傷財,天命難違。

長城,鑄就世界級軍事防御屏障,并未真正擋住北方族群入主中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