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夷,棹歌閑聽兩三聲(一)1

深度行走 作者:陳傳意


日月星辰,風(fēng)霜雨雪,閩在何方?《 山海經(jīng) 》:“閩在海中”?!?nbsp;三山志 》則說“皆虎豹猿猱之墟”。史記雜聞,都說福建古時曾被野獸壟斷,一片混沌。

然而,天賜武夷山脈,獨造閩江之源。世界所有文明,都離不開大江大河的滋養(yǎng)。無論伊拉克兩河流域誕生的伊斯蘭文明,還是尼羅河孕育的古埃及文明,還有黃河、長江撫育的中華文明,莫不如此。閩江是閩人的母親河,哺育了福建文明。閩江知道,有她深切滋潤,縮小了閩地與中原的差距,也是中原文明與閩江文明融合的守望之河。

武夷山是中原文化傳播閩地的神秘門徑,有了這一樞紐,福建從原始走向勃興,從蠻荒走向文明,從凄措東南沿海投入中原懷抱。華夏文明,在此更難顛覆。

在中國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中,武夷山獨特處,首當(dāng)山水間的完美融合。山吻溪水,水潤山澤,身臨其境,如美人風(fēng)姿嫵媚迎面襲來縷縷幽香。九曲溪源于武夷黃岡南麓,匯入清清崇陽溪。兩岸奇峰神石,水眷山綿,折成九曲十八彎,“一溪貫群山,兩巖列仙岫”。乘筏漂九曲,仰觀天游峰,只見素練懸空,勃郁曠宇。走進(jìn)龍川大峽谷,飛瀑跌宕,魚石成趣,目染峻山清澗,耳聞鳥鳴泉唱。古木參天,藤蔓盤繞,形神兼?zhèn)?。一方圣潔澄清的人類凈土,一闋汩汩不息的生命長歌。

生命之間的完美融合,獨造自然美。武夷山代表生物進(jìn)化過程及人與自然的親密關(guān)系,塵封世界同緯度最完好、最典型、地域最大而且唯一的中亞熱帶原生森林體系,植被垂直分布撼人心魄:山腳連片毛竹,蒼翠琳瑯;海拔1400米以降,碧洗闊葉林鑲嵌其間;海拔1100米至1700米,纏綿一道道松杉混合針葉飄帶;海拔2000米左右,為山地低矮錯落之林海;而主峰黃岡之巔,則點綴漫無邊際的奇美草甸。在距今三百萬年前,第四紀(jì)冰川時,地球上的古生物幾乎滅絕了。而武夷山竟成為全球生命多樣性保護(hù)關(guān)鍵方域,是尚存珍惜、瀕危物種棲息地、避難所與基因庫。金斑喙鳳蝶、崇安髭蟾、地蜥、斜鱗蛇與桂墩鴉雀,引領(lǐng)地球野生動物之風(fēng)騷,大自然之神趣。金斑喙鳳蝶全世界已很難見到,但在武夷山還有200多種同類繁衍。相對武夷5000多種動植物來說,尤其種類占世界四分之三的昆蟲王國,更讓同類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汗顏。在不同海拔的地方,我們都可找到不同的植物,昆蟲與爬行動物之多,好像我們走到哪里,都有無數(shù)雙陌生的眼睛在盯著。我在這里驀然豁朗:老子為什么說一切都應(yīng)順其自然,才是天下大道,人生的歸宿就是永不休止地長途跋涉,最終消失在誰也不知道的曠野林澗。

大自然之間的完美融合,醞釀武夷獨特、稀有、絕妙的生命情調(diào),其形象美、色彩美、聽覺美、視覺美、動態(tài)美、朦朧美,舉世卓然。武夷巖茶生長在清泉滲透的深谷峽澗,那九龍窠大紅袍,主干粗壯,分枝茂盛,葉片嫩紫,獨具“巖骨花香”,清正幽遠(yuǎn),醇厚芬芳,略帶苦澀,回甘無盡。如吃西湖龍井感覺人生剛?cè)肭啻?,而品武夷巖茶則感人生已入苦樂之境。猶寫文章,一開始追求流暢清晰,隨后跋涉苦澀,又難進(jìn)入,一旦進(jìn)入就慢慢覺得它的凝重與妙化,不能自拔了。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無榮可言,也無辱可語,就像這巖茶,散溢原原本本的生命情調(diào)。

碧水丹山,南朝學(xué)者顧野王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美哉山河,真人世所希覯也。”南宋詞人辛棄疾贊:“山上風(fēng)吹笙鶴聲,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萊枉覓瑤池路,不道人間有幔亭。”而那位朱熹,則將“逝者如斯”鐫刻六曲響聲巖,慨嘆人生匆匆、歲月如歌了。傷感是有,卻是美麗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