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藏地密碼之茶馬古道(4)

破譯藏地密碼 作者:楊新安


泥流石分辯著:“背他呀?肯定死沉死沉的,比茶包沉多啦!背他,我還不干呢!”

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誰不知道你就想背人家紅紅嘛!”

“我是想著來,可人家不干呀?!蹦嗔魇卣f。

“非誠勿擾嘛!”

次仁扎西真不愧是位真正的藏學家,一旦講述起藏地文化便會滔滔不絕。

“大家都知道,四川古稱‘天府之國’,是中國茶的原產(chǎn)地。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四川人已經(jīng)將茶作為商品進行貿(mào)易了?!?/p>

當時,蜀地的商人常以茶葉、鹽巴和其他物產(chǎn)與大渡河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交換牦牛、騾馬等特產(chǎn)。這一時期進行商品交換的道路古稱“牦牛道”,也可算作最早的“茶馬古道”。這條古道是從成都出發(fā),經(jīng)臨邛(邛崍)、雅安、嚴道(滎經(jīng)),逾大相嶺,至旄??h(漢源),然后過飛越嶺、化林坪至沈村,過大渡河,經(jīng)磨西至木雅草原(新渡橋、塔公草原)的旄牛王部落中心。沈村是進行交易的口岸。由于這個時期藏地的飲茶習慣還未普遍形成,一方面由于茶葉在內地被視為藥品使用,價高量小,另一方面,上層領域和文人雅士對茶推崇備至,尚不可能被內地普通階層大量使用,以至于能夠輸入藏地的茶葉數(shù)量更為有限。

到了唐代,吐蕃王朝興起于青藏高原后,大力汲取周邊地區(qū)的先進文化,認識到茶葉在漢藏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實行榷茶制,限定互換的物資,內地為茶葉,邊疆為馬匹。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頒布實行茶法的朝代。這種以茶易馬的貿(mào)易形式,就是史學界所稱的“茶馬互市”。

唐宋時期的茶馬古道主要為“青藏道”,即通常所說的“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在前期主要是一條政治交往之路,后期則成為漢藏貿(mào)易進行茶馬互市的主要通道。這條路東起長安,經(jīng)青海、從四川西北角的鄧瑪(原鄧柯縣),過金沙江,經(jīng)昌都地區(qū)、那曲地區(qū)至拉薩(邏些)。唐時期,茶馬互市還未限定口岸。到了宋朝,朝廷則在熙、河、蘭、湟、慶等州設置專門的茶馬互市的市場,實行茶葉專賣的“引岸”制度,并在四川的黎(漢源)、雅(雅安)設立茶馬互市口岸,專門供應康區(qū)茶葉。

到了元代,為了發(fā)展內地與西藏之間的交通,政府在藏區(qū)大興驛站,從而使四川西部與西藏之間的茶馬古道大大延伸。

明朝政府特別重視茶葉在安定藏區(qū)、促進國家統(tǒng)一中的作用,制定了關于藏區(qū)用茶的生產(chǎn)、銷售、販運、稅收、價格、質量、監(jiān)察的一系列法規(guī)和制度,限制入藏茶葉的數(shù)量,抑制茶商投機行為。

據(jù)《明史》記載,公元15世紀60年代,代藏區(qū)朝貢的人員一次多達3000~4000之數(shù)。他們把藏區(qū)的牲畜、皮毛、藥材、藏香、藏絨、銅佛等特產(chǎn)和手工藝品帶入內地,把內地的金銀、綢緞、布匹、茶葉及各種生產(chǎn)工具帶回藏區(qū)。

由于朝廷對朝貢者不僅厚賞崇封,賞賜“食茶”,還允許朝貢者在內地采購限額外的茶葉,從而使藏區(qū)宗教上層、地方首領紛紛朝貢求封,有的干脆直接奏稱“今來進貢,專討食茶”,返回時總是“茶馱成群,絡繹于道”。為了加強與長河西、朵干思各部的關系,縮短運距,方便運茶,明太祖命四川官府劈山開道,開辟了自碉門(天全)經(jīng)昂州(巖州,今瀘定嵐安鎮(zhèn))與大渡河至長河西(康定)的“碉門路”茶道,并于昂州設衛(wèi)、駐軍以保護茶道暢通。成化六年(1476年),又規(guī)定烏思藏、朵干思各部朝貢必須從“四川路”來京。于是,四川不僅成為邊茶的主要生產(chǎn)地,而且成為了“茶馬互市”的主要貿(mào)易區(qū),形成了黎、雅、碉門、巖州、松潘五大茶市口岸。

清代,四川與藏地的交往作用大大提高,駐藏的官員、戍軍所需糧餉,基本上都由四川選派、供應。四川與西藏關系的密切,進一步推動了川藏的茶馬交易。不過這個時期茶馬交易的內涵已經(jīng)大大豐富,不僅僅限于茶葉和馬匹的交換,還包括了土特產(chǎn)品、藥材、手工、百貨等各種物資的漢藏貿(mào)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