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我的脫毒(5)

像蓮花一樣生存 作者:帕維爾 G.索莫夫


播下蓮花的種子:自我的潮濕之書

準備以下幾件東西:刻有你名字的信用卡,一張白紙,一支筆和一杯水。首先,在紙上寫下你的名字。然后,分別灑些水在信用卡和白紙上。觀察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白紙上的名字溶解了,而刻在信用卡上的名字則不受影響。稍等幾分鐘,擦干信用卡?,F(xiàn)在試著去吸收和擦干白紙上的水。你會發(fā)現(xiàn)信用卡完好如初,而白紙上的名字被損壞了:字跡被弄臟、擴散和溶解了。

這個故事的精髓是什么?短暫的事物不能夠持久??逃谛庞每ㄉ系淖舟E是其不可分割的部分。而白紙上的名字是寫下來的,是外加于紙張的表面的。自我是關于我們的信息,它是后來加上去的。首先,我們就是我們。然后,我們在各種各樣信息鏡子中尋找反饋。最后,我們將關于自我的信息內(nèi)化,并與真正的自我混淆;我們把寫在“我是”鏡子上的描述與鏡子本身混淆了。簡單地說,自我是一種內(nèi)在的自我描述的日志、是我們偏愛引用的自我描述的集合、是我們成就的履歷,等等。自我意識是被加在我們身上的,因此是易被傷害的。一個小小的性格刺客就能讓我們的自我概念血濺當場。

一次不認可就可以溶解我們精心炮制的身份。他人經(jīng)常把我們稱為這個或那個,以至于我們忘記了與生俱來的、與姓名無關的身份。

自我搜集信息灰塵

讓我們總結一下。自我是多孔易滲透的、貪婪的、永遠不完整的。它的空隙里充滿信息的灰塵,一旦你開始尋求認可,與他人的印象等同,你就是把自己與“這個”和“那個”交換,將真正的自己與非己交換。

自我是有黏性的,它附著、聯(lián)結、等同外界。自我依靠外界的反饋、驗證和認可來證明其存在。于是,自我漸漸地依賴于信息之鏡的反射、依賴于贊揚、依賴于社會地位和階級。自我與形式相聯(lián)系,它錯誤地把形式當作本質(zhì)。我們先是認為“我們是這個”,隨著時間的推移增加了“我們是那個”,再加上“我們是那個”——我們的本質(zhì)就這樣被厚厚的信息涂料所掩蓋了。

但是,形式是在不斷變化的,如果太依戀形式則會給自我造成傷害。一旦你將自我身份投射到外在的信息,一旦你習慣于將自己等同為外界的信息,世界就會改變,而真實的你與特定背景下的你也越來越緊密地聯(lián)結了。但是,聯(lián)結將導致?lián)p害(對自我的傷害)。突然間,你與鏡子間的聯(lián)結被切斷了;熟悉的反射消失了,同一性也隨之而去。我們驚慌失措地想:“如果我不再是這樣或者那樣,那么我是誰?”于是我們爭先恐后地對自己再投資、再包裝。因為貪婪和執(zhí)著,我們不斷追尋一面可以隨我們心愿反射的鏡子,追逐來自外界的另一個信息身份、另一個回聲、另一個反射和另一個聯(lián)結。在這個不斷追尋我們是誰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搜集信息灰塵,如同不斷地被水浸潤。毫不奇怪,我們被困住了。

以信息為基礎的(即以自我為基礎的)身份是依附外界而存活的,是一條與真我漸行漸遠的道路;它依賴于形式、描述、反射(在一定條件和社會背景下的鏡子)。自我——作為身份的基礎——經(jīng)常依賴于外在的資源。它并不屬于我們,它是一個內(nèi)化的戰(zhàn)利品——充斥著歡迎、贊揚、認可和評價。它是一個永不知足的口袋,里面充滿了各式各樣的信息碎屑。它必須是這樣的,以信息為基礎的身份缺乏持久的本質(zhì),這是所有形式的共同命運。形式總是在變化的,因此即使是最佳方案,它仍然像濕沙一樣不堅固。

與自我的執(zhí)著、依附、受阻、積累信息的灰塵相反,蓮花般的自我能夠自我清潔、自我獨立、自我成長和保持純凈。與自我是建立在外界的基礎上(地位、環(huán)境、他人評價)不同,蓮花般的身份僅僅參考自身。自我的本質(zhì)是依賴信息的,而蓮花般的身份在本質(zhì)上是經(jīng)驗性的。自我的身份是表面的、稀薄的(依賴于形式、信息),而蓮花般的身份是內(nèi)在的、不變的:因其建立于本質(zhì)之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