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吧,“免費咨詢師”
說到我不贊同“分享”,很多人表示質(zhì)疑。前面大體提過幾個理由,一是大量個體信息的無限制傳播,會令我們的信息環(huán)境過于龐雜,沖散我們的注意力直至信息麻痹;二是部分不加思考的負面發(fā)泄與“重口”轉(zhuǎn)發(fā),容易誤導他人的情緒走向,惡化群體心理氛圍;三是重復表達某種情緒,會將之內(nèi)化,形成或加深困擾(正向情緒過度強化后也可能成為困擾)。這三點不知質(zhì)疑者是否明白,或者,我不厚道地猜測,是否有人怕少了“分享”就少了機會?在別人的故事中悲傷落淚的機會,八卦中滿血打轉(zhuǎn)的機會。
別說我刻薄,我也絕不是倡導冷漠、冷血和無為。情感聯(lián)結(jié)是人的自然需求和維系社會的必須,同情心、同理心,更是我們必備的心理素養(yǎng)。我所不贊同的,是那些超越合理界限的泛濫的“分享”,以及無用的不健康的“同情”。
來訪者J認為自己有做咨詢師的天賦。從學校到職場,“免費咨詢師”一直是她深以為傲的頭銜。她認為是她非同凡響的人格魅力,令身邊的人敞開心扉,向她傾訴各種堪比韓劇臺劇TVB劇的人間苦情。她與失婚女同事一同詛咒男人善變,想到漫漫長夜難挨,不禁為人家深深嘆息;與罹致手術(shù)后遺癥的鄰居同聲聲討無良醫(yī)生,病痛感同身受;看到關(guān)于“留守兒童”的新聞報道,也潸然淚下。那些“苦主”大多與她交好,“有事總是第一個跟我說,說說就好了”。她眼里浮現(xiàn)挑戰(zhàn)神情,意思大概是“專業(yè)在民間”。
“那你的問題是?”我問J。
她眼里的光芒暗淡下來:“我心里不舒服,好長時間了。不想聽他們說了,可是人家有事總是第一個想到我……”
真是非同凡響的責任感啊。
其實不止J一人,“應(yīng)該為別人的事悲傷難過”是我們不知何時起具有的偏執(zhí)的道德觀,似乎若不如此,人品就值得懷疑??上В覀兊谋瘋y過對“苦主”并無幫助,“說說就好了”沒那么簡單(如前面“第三條”所說),而我們?nèi)舨荒茏孕邢?,就會繼續(xù)傳播。而貌似道德的背后,還有些我們通常不肯承認的東西。比如優(yōu)越感,為他人落淚時,一面感動于自己的溫暖與崇高,一面慶幸那故事并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又比如“形象分”,以為可以借此博取更多認同。可是,這些都不對。
我告訴J一個專業(yè)名詞:卷入。避免卷入是心理咨詢師必備的能力,否則,淪陷于他人的情緒中,談何幫助、引導。
又告訴J一個守則:“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比如“付費”就是尋求幫助的表示之一),不要主動越界,更不要主觀推斷他人的感受,將自己代入他人的內(nèi)心。
“坐視不管嗎?”J問。
當然不是,如果你愿意,又力所能及,就給些實際的幫助:帶女同事去K歌看電影,幫鄰居介紹個好律師,給“留守兒童”寄點書和玩具,甚至接他們來城里見見父母。但這些只是出于你的善意,絕非你的義務(wù)。這世界每人有每人的問題,誰都得自己面對。如果再有人一定要與你“分享”,給予適當?shù)呐惆楹驼蚯榫w的反饋,也就夠了。
剩下的時間,忙你自己、想你自己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