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一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需要悠久的積累和演變,分餐是古代的傳統(tǒng)飲食方式,卻又為現(xiàn)代人提供了一種時尚健康的生活理念。幾千年前古人用過的分餐制,除了在西餐里實行,在現(xiàn)代中式飲食里也得到了發(fā)揚……
古:分案而食
今:分餐制
只要一提到分食,大家會覺得這是西餐才有的吃法。不過讓你大跌眼鏡的是,其實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實行過分食制。
古人的分食
從上古文獻和出土的器皿圖案可知,我們祖先聚宴吃飯,是雙膝著地“跽坐”著,人前各一案擺放飯菜,即便只有兩人,也是分案而食。任何一個傳統(tǒng)習(xí)慣和風(fēng)俗的由來絕不是偶然的,從分食演變到合餐,最根本的原因是吃飯時所用家具的變化。
《后漢書·梁鴻傳》:“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案就是食案,是古代用來端飯的木板器物。用餐時,把每份菜肴放在案內(nèi),端到各人席前,每人吃自己案里那份。正因為古代是自己吃自己的一份食物,梁鴻的老婆孟光才會舉著案給他送飯去。這種吃法跟現(xiàn)在的快餐如出一轍。放到現(xiàn)在的快餐店,就應(yīng)該是梁鴻先去占個座位,孟光點了份炸雞腿,然后端著盤子送到他面前用餐。
另外一個有關(guān)分食制的故事是在《史記·孟嘗君列傳》里。孟嘗君廣招天下賢士,一天請一個新來投奔的俠士吃飯。席間燭光飄搖,美酒美食。誰知道就是這該死的燭光惹了誤會,席間侍從不小心擋住了燭光,影影綽綽,孟嘗君盤子里的一個蘿卜可能被投影成了一個肘子的形狀。這位俠士也有些眼花,心里憤憤然:“好你個孟嘗君,居然獨自享用美食!”于是他懷揣著對一個肘子的憤怒離開了宴席。這顯然說明那時候的筵席是一人一份的,俠士才認為孟嘗君跟自己吃的飯菜不一樣。
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了一件云紋漆案,這件食案制作精美、色彩鮮艷,是漢代貴族高官家備用的高檔餐具,這也足以證明中國古人很早以前就以分食制作為傳統(tǒng)的飲食方式。古代的食案,到現(xiàn)在演變成了快餐店的托盤。所以別覺得端著托盤吃快餐是很西化的事情,這是中國古代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而已。不止是西方快餐有托盤,日本的大小快餐店甚至一般飯店都用中國式的托盤,不過這似乎已經(jīng)變成了日本人自己的傳統(tǒng)了。從出土的漢墓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中,均可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場景,而沒有多人圍桌歡宴的場景。出土的實物中,也只有一張張低矮的小食案。
既然古人吃飯最初是實行分食制,到唐代為什么逐漸演變?yōu)楹喜湍??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桌大椅的出現(xiàn)。繁盛的唐代是世界之都,包容著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新事物。這時少數(shù)民族的椅凳傳入中原,當時叫“胡床”、“胡坐”。床前明月光里,李白不是睡在床上看月光,而是坐在類似馬扎的小板凳上感嘆月光。白居易《詠興》:“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狹窄的小舟里還能放下一張床?這當然不可能,所以這里的床也是指胡床。既然有了小板凳,那就不用再坐在地上進食,案從一個擱板加上了四條腿,這就是桌子的雛形。所有的桌椅腿全都變高了,那么大家才能有條件圍在一起吃飯。這個時候還每人一份的話,一是桌子放不下,二是大家聚集在一起還分而食之就難免尷尬。自此圍桌就餐的形式開始普及,但也不是完全舍棄。北宋何遠的《春渚紀聞》記載過一次“鄰人小席”,菜肴皆分到每個人的盤子里,分食此時還有所體現(xiàn)。直至明朝,眾人合吃的“合餐制”才完全取代“分餐制”,并且才產(chǎn)生了圍繞飯桌的一系列飲食文化。
我們的分食
要不要實行分餐,實在是一個老命題。支持派振振有詞地呼吁,要向西方學(xué)習(xí),每人一份食物,既節(jié)儉又健康。反對派強調(diào),這是我們流傳上千年的老傳統(tǒng),圍桌而坐的飲食文化不能丟棄。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沒有定論的分餐,已經(jīng)作為一種常態(tài)的飲食方法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一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需要悠久的積累和演變,分餐是古代的傳統(tǒng)飲食方式,卻又為現(xiàn)代人提供了一種時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幾千年前古人分餐制的傳統(tǒng),除了在西餐里實行,在現(xiàn)代的中式飲食里也得到了發(fā)揚。在中式快餐店里,選擇購買自己想要的飯菜,放在古代的“案”即現(xiàn)在的托盤里。這樣的做法可謂多贏,既滿足了人們對西餐吃法的那么一點兒矯情的愛好,又是非常健康的分餐法,同時還是符合中國人口味的中餐。采用這樣舊瓶裝新酒的做法,中式快餐店的生意越來越火不是沒有來由的。也許有一天,老外排隊點一份回鍋肉或者宮保雞丁就成他們時尚的吃法了。
實行分餐制有時候也是因為一個事件的促發(fā)。20多年前的臺灣乙肝大爆發(fā),90%的臺灣人被感染!其中大概十分之一的人由此得了肝硬化或肝癌。從那時候起,臺灣全力推行家庭“分餐制”,阻斷口沫傳播,“從娃娃抓起”,自小開始“分餐制”,臺灣的乙肝爆發(fā)率得以大幅降低。所以孟嘗君宴請的那位俠客實在沒有必要為了一個肘子大動肝火,至少您降低了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險。
分餐是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但是出發(fā)點并不是健康,而是因飲食器皿的格局才采用分餐制,現(xiàn)在追求分餐制則很大一部分是從健康的目的出發(fā)。既然時代背景和出發(fā)點不一樣,那我們也沒有必要苛求一定要采取哪種飲食方式。圍桌而坐是我們的傳統(tǒng),分餐也是我們的傳統(tǒng),在不同的場景和地點,選擇最適合我們自己的飲食方式,并不需要因噎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