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口政策(14)

后人口轉變迎來新改革機遇 作者:田雪原


7月5日《人民日報》全文發(fā)表,這就是他的《新人口論》。

《新人口論》連同馬寅初在此前后發(fā)表的文章、演講、答記者問,旗幟鮮明地闡述了他對人口問題的基本觀點,實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國存在的人口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建議。概括起來,主要是一個前提、五大問題、三項建議。

一個前提,對當時人口增長的估計。這是新人口論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1953年進行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達到60194萬,自然增長率達到20‰。馬寅初認為"這是一個靜態(tài)的記錄",20‰的人口增殖率是根據29個大中城市、寧夏全省、其余各省每省選10個縣普查,從出生率為37‰、死亡率為17‰推算出來的。他認為普查的數字在當時是正確的,但缺乏"動態(tài)的人口記錄","拿20‰來解釋以后四年的情況(自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七年),恐怕有出入"。他列舉了七個方面的原因:結婚人數增加、政府對于孕婦、產婦和嬰兒的福利照顧、老年人死亡率減少、國內秩序空前安定和死于非命的減少、隨著社會制度的改變和結婚生育人數的增多、傳統(tǒng)"多子多福"生育觀念的影響、政府對于一胎多嬰家庭的獎勵和補助等。

五大問題,即人口增殖過快與經濟、社會發(fā)展之間存在的五個方面的矛盾和問題。一是人口增加過快同加速資金積累之間的矛盾。指出:"我國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資金積累得似乎太慢";"要改善人民的生活,一定要擴大生產和再生產;要擴大生產和再生產,一定要增加積累……因人口大,所以消費大,積累小……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把人口控制起來,使消費的比例降低,同時就可以把資金多積累一些"。參見馬寅初《新人口論》,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第3~4頁。二是人口增殖過快同提高勞動生產率之間的矛盾?!缎氯丝谡摗分赋觯?積累資金最快的方法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生產率在加強技術裝備的同時,"還要控制人口,因為如人口增殖任其自流,資金很難迅速地積累"。參見《新人口論》,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3頁。我國地少人多,農業(y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賴于人口增長的控制。三是人口增殖過快同工業(yè)原材料供給之間的矛盾。馬寅初指出:我們要積累資金,最好發(fā)展輕工業(yè);然而發(fā)展輕工業(yè)所需的原材料大部分來自農業(yè),若人口無限增殖,則"糧食必須增產,經濟作物的面積就要縮小,直接影響到輕工業(yè),間接影響到重工業(yè)。因此人口的增殖,就是積累的減少,也就是工業(yè)化的推遲,故人口不能不加以控制"。參見《新人口論》,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4頁。四是人口增殖過快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間的矛盾。強調改善人民生活必須在發(fā)展生產的同時,控制人口的增長。五是人口增殖過快同科學技術進步之間的矛盾。指出:"現在我國科學工作的條件雖然有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受現有工業(yè)水平和國家財力的限制,還不能完全滿足開展研究的要求,欲達到這個目的,唯有加速積累資金,一面努力控制人口,不讓人口的增殖拖住科學研究前進的后腿"。參見《新人口論》,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第17頁。

三項建議。一是在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三年進行普選時,再進行一次人口普查,以便了解在5年或10年中人口增長的實際情況,認真進行人口動態(tài)統(tǒng)計,在這個基礎上確定人口政策。把人口增長的數字納入第二個、第三個五年計劃之內,使計劃的準確性逐步提高。二是要大力進行宣傳,破除"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五世其昌"等封建傳統(tǒng)觀念;待到宣傳工作收到一定效果以后,再行修改婚姻法,實行晚婚,大概男子25歲、女子23歲結婚是比較適當的。如果婚姻法修改之后控制人口的力量還不夠大,自應輔之以更嚴厲更有效的行政力量,主張生育兩個孩子的有獎,生育三個孩子的要征稅,生育四個孩子的要征重稅,以征得的稅金作獎金,國家財政不進不出。三是在節(jié)育的具體辦法上,主張避孕,反對人工流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