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1)

馬克思的事業(yè) 作者:韓毓海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價格”,“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清償?shù)摹保哼@是正義的最古老和最天真的道德戒律,是地球上一切“善行”、“公允”、“好意”、以及“客觀性”的開端。

——尼采

伊曼努爾·康德,1724年誕生于普魯士哥尼斯堡一個馬具匠家庭,他比盧梭小12歲。但康德活了80歲,遠比盧梭長壽。

馬克思、康德和黑格爾都出生在普魯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同盟國接受了丘吉爾的建議:為了徹底肢解“法西斯的策源地”普魯士省,便把馬克思的故鄉(xiāng)特利爾劃歸了民主德國。而康德的故鄉(xiāng)哥尼斯堡則再次劃歸了蘇聯(lián),直到現(xiàn)在,它還屬于俄羅斯,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康德算是半個俄羅斯人。

與寫下《社會契約論》和《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盧梭不同,康德畢生疏離于政治,盡管他晚年總算是睜開了眼睛,面對著歐洲的烽火連天,怒斥了歐洲的軍閥混戰(zhàn),寫出了《論世界永久和平》這本偉大著作,但在康德生活的時代,哥尼斯堡一度被沙皇俄國占領,而康德在沙皇俄國統(tǒng)治時代似乎過得很不錯,康德跟許多沙皇俄國軍官的關系都非常好,甚至還跟他們一起合作搞研究(這個研究也很有趣,就是對一個先天盲人進行復明手術,因為康德想搞明白盲人“想象的世界”與他第一次睜眼看到的世界之間的關系,亦即“觀念”與“視覺”的關系,“無形的觀念世界”與“有形的物質(zhì)世界”之間的關系,想象力與理解力之間的關系)。

當時的普魯士有兩所著名大學,一所是耶拿大學(馬克思在此獲得博士學位,成為普魯士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另一所就是哥尼斯堡大學,而康德后來則成了哥尼斯堡大學的校長。不過,對于康德的政治能力(治校能力),他的同事希佩爾卻這樣評價說:盡管康德是一個偉大的學者,但他卻沒有能力“領導一個邦、一個村,甚至一個雞圈”。

在歐洲,作為特殊階層的知識分子或者“獨立知識分子”,首先是在普魯士產(chǎn)生的,因為“制造知識分子階層”正是普魯士的既定國策,或者說是普魯士當局針對歐洲各國彼此爭霸的局勢而作出的戰(zhàn)略選擇。正是在普魯士國家有意識的鼓勵和推動下,“知識分子”被從工匠階級中分離出來,并與工匠相對立;或者說,德意志的“大腦”被從手的勞動中分離出來,并與手的勞動對立。而這一切都是在普魯士率先發(fā)生的。正是基于此,馬克思方才形象地把德國社會說成“頭足倒置的”——在馬克思看來,德國的落后,就是由于缺乏英國那種“先進的工人階級”,即那種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的“有文化的勞動者”,而這就是因為:德國社會的主體,乃是“動腦不動手”的知識分子,這樣的知識分子仿佛是在用他們的木腦袋倒立在地上行走。當然,康德就是其中的典型。

不過,馬克思或許忽視了:普魯士卻并沒有因為這種戰(zhàn)略選擇而真正“落后”,恰恰相反,普魯士之所以能夠在歐洲國家爭霸中后來居上,完成了德國統(tǒng)一大業(yè)并迅速超過英國,就是因為德國與英國相比,更為重視專業(yè)化的知識分子的培養(yǎng),更加重視造就一支專家隊伍,更加有意識地資助和鼓勵學院研究。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方才使得在康德時代“學院公民”成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

而與普魯士(以及后來的德意志)比較而言,這一時期的英國雖然其國內(nèi)也有很多工程師社團,但是,英國卻并沒有“學院公民”這樣一個特殊階層,在當時先進的英國,由國家主導的技術人才和工程師的教育培養(yǎng)也并不多。英國這個相信實踐和經(jīng)驗的國家,如同相信作家是不可培養(yǎng)的那樣,普遍相信技術人才和工程師并不是學??梢耘囵B(yǎng)出來的,而是在生產(chǎn)實踐中產(chǎn)生的,因此,最有益的學習就是在生產(chǎn)實踐中向那些有技術的工人學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