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觀全書,核心問題就是:想法的交換如何驅動并改善人類行為?人們如何通過大量的交互合作,來發(fā)現(xiàn)、選擇和學習新的策略并協(xié)調行動?
與孔德不同,彭特蘭將視角盯在“想法流”上,將其作為看待人類關系構建、社會結構演進的新的視角,在互聯(lián)網、特別是移動互聯(lián)網和社交網絡大行其道的今天,這一視角更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
孔德社會學搞錯的第二個問題是,在傳統(tǒng)社會學中,社會結構和演化的形式,服從所謂牛頓力學的原理,完全從“外部性”給出描述。交互,被看作物理行為。
彭特蘭比較了 2004年詹姆斯 ·索羅維基( James Surowiecki)提出的“群體智慧”與“社會學習”的概念。他認為,詹姆斯的群體智慧只是想法的“匯聚”,而不是想法的流動,特別不是想法的互動。比如無記名投票、點贊、網頁下載、排行榜單等,這些都不是彭特蘭眼中的想法流的例子。
好的想法流,源于仔細和持續(xù)的社會探索。在彭特蘭看來,實證主義注重研究“個體的動力學原理”,過分強調了對個體“建模”。用我自己的語言說,“這是對的,但卻是不夠的?!蓖ㄟ^社會交互促使想法流動起來,并進而催生新的想法,是社會建構的重要驅動力。
比如說,書中列舉了證券交易網站 eToro的案例( http://www.etoro. com/cn/)。交易者通過模仿、跟隨交易達人的交易策略,通過輕松“搭便車”,就可以獲得不俗的業(yè)績。這種看似簡單的模式,只有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才能得以實現(xiàn)。彭特蘭將其稱為“上帝之眼”(god’s eye)——這是一種“全局學習模式”,即任何人都可以縱覽交易全局,都可以面對一幅全景地圖做出自己的決策。在這種語境下,社會學習是想法流的關鍵;多樣性是想法萌生的土壤;特立獨行則是催化想法流的典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