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薦序:測量,還是感知(4)

智慧社會:大數(shù)據(jù)與社會物理學 作者:阿萊克斯·彭特蘭


對“測量”的反思

“想法流”如何測量?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

說到社會測量,傳統(tǒng)社會學對此似乎很了解。比如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émile Durkheim)第一個把統(tǒng)計學導入社會學。他研究了巴黎歷年自殺的數(shù)據(jù),寫出了《自殺論》一書。社會調(diào)查與統(tǒng)計學是今天社會學基本課程的必修工具。樣本、抽樣、假設檢驗、方差,這些術語對社會學工作者來說十分熟悉。但是,彭特蘭對此提出尖銳批評,他認為真正的社會測量是“實時的、基于全體的”。惟此,才有可能真正建立社會學研究的基石。

這里,引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家巴頓( Allen Barton)的一句話,他曾批評“社會學統(tǒng)計方法”,是“社會學的絞肉機”(sociological meat grinder),把活生生的人,轉化為干巴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然后煞有介事地做出種種分析和判斷。

彭特蘭提出基于“想法流”的社會測量,包含三個關鍵詞:流動性;社會網(wǎng)絡;可視化。

比如說在本書第 4章“群體智慧”中,彭特蘭指出:大部分認為影響團體表現(xiàn)的因素(例如聚合度、動機和滿足感)從統(tǒng)計學上來看,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話題輪換的平等性”——由少數(shù)個體主導的團體,擁有更低的集體智能。幾乎所有大大小小的會議中,你都能領略彭特蘭這個發(fā)現(xiàn)的趣味。好的會議、好的交互,充溢在大量短小、生動、密集的發(fā)言中,大家彼此回應對方,話語的“輪換次數(shù)”非常之高——“輪換次數(shù)”就是彭特蘭測量想法流的一個指標。

2012年 4月,彭特蘭在《哈佛商業(yè)評論》發(fā)表文章《塑造偉大團隊的新科學》,文中指出,“要想從使用組織結構圖的管理中解放出來,就需要放棄依靠個體才能管理組織的方法,并轉而通過塑造互動模式來獲得更好的集體智能。 ”

通過這種“交互式流動”,可以在社交網(wǎng)絡的基礎上重新塑造組織的智能,進而運用可視化的方式增進社會的智能。 10年前,彭特蘭的團隊發(fā)明了一款叫做“社會計量標牌”(Sociometric Badge)的新穎測量工具,大小像今天的智能手機,可以懸掛在胸前。里面內(nèi)置了重力加速度計、攝像頭、麥克風、紅外測量等傳感器。它可以實時記錄對話者的話語輪換、說話的頻度、相對視角、語氣、語速等等。這種交互計量裝置并不去記錄談話的“內(nèi)容”,而是通過這些參數(shù)來刻畫談話者之間的“交互關系”。

讓對話者之間,或者一群對話的人能實時感知到對話的“氛圍”,這是彭特蘭的一大創(chuàng)舉。彭特蘭認為,一旦人們能夠看到實際的互動模式,就能開始討論如何最好地管理它們。以往,人們在對話中往往傾注大量的精力,陷入概念辨析、理由陳述、觀點捍衛(wèi)和結論說服之中,忽略了傾聽,忽略了維護一種良好的交互氛圍的重要性。究其原因,恐怕正在于“談話內(nèi)容”是可見的,而“談話氛圍”是不可見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