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覺悟是怎樣發(fā)生的?

光明大手印 作者:雪漠


到底什么才叫實相?怎么知道自己見到的就是實相呢?

求覺何曾覺,畏迷不曾迷。

非迷非覺時,方有妙消息。

一點清光凈,石子投波心,

非為蕩漣漪,只是試水深。

當你追求覺悟的時候,并沒有覺悟;當你害怕迷失自我的時候,實質(zhì)上也沒有迷失。無論是追求,還是畏懼,都會成為你執(zhí)著的原因和修行的障礙。只有當你不畏懼“迷”,也不求“覺”,破除所有執(zhí)著而專心精進時,才可能見到實相。

這就像有的人寫作前喜歡先喝酒,酒醉后才能寫出好東西來。但酒不是馬良神筆,更不是靈感的源泉,真正讓人文思泉涌的,是擺脫了自我束縛的心靈。當你的心里沒有規(guī)矩、技巧、瞻前顧后時,真心、真情才會像山間的清泉一樣,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我經(jīng)常用一個比喻:海面掀起波浪時,是妄心;大海平靜時,是真心。真心和妄心本為一體,迷和覺也本為一體。當你認知真心時自然就會明白。

一聲嘆息后,諸相皆了了。

遙望相約者,背影已杳杳。

尋卿千百度,驀然回首時。

卿在天光下,粲然正回眸。

你不停地尋找那份覺悟,尋找那種空性,就像輾轉(zhuǎn)反側(cè)尋找你命中注定的情人。不同的是,忽然有一天終于找到了,還得有善知識在場,為你驗證這是否是空性。他會告訴你:“注意,就是這個東西。”

有位僧人,一直在求覺悟,但總是求之不得。有一天,寺院里舉辦法會,來了好幾百位僧人。也不知道怎么的,他突然覺得腹中冷氣翻騰,如萬馬奔騰。他很想放個屁,但因為人太多不好意思,他只好硬生生地忍住。誰知他的上師發(fā)現(xiàn)了這個情況,還冷不防地在他的肚子上踢了一腳。他受了驚嚇,終于忍不住放了個響屁,好多人哄堂大笑,他一下進入了一種難以言表的境界。這時候,上師馬上對他說:“記住,就是這個。”

原來,在那一剎那,他的所有念頭都斷了,心中只剩下一片光明,這時他才真正地明白了空性。

還有位修行人也一直求覺悟。有一天,上師喝得醉醉醺醺回來后,他就請求上師給他開示心性,于是上師把他抱起來,狠狠摔到地下。當他摔到地上,心中埋怨上師撒酒瘋,上師卻狠狠地罵:“你這條老狗,心里在想什么?記住就是它。”因為摔到地下的一剎那,他的念頭斷了,心中只剩下一片光明。從此之后,這個人就把自己的法名改為“老狗”。

見性之后,我們才會看到別樣風光——

濃意似陶然,白月無戚冷。

嶺南大美時,塞北風正清。

消盡胸中壘,舍卻危脆心。

一決沖天后,無處不光明。

《楞伽師資記》中談到弘忍的修法:“坐時平面端身正坐,寬放身心,盡空際遠看一字,自有次第。若初心人攀緣多,向心中看一字。證后坐時,狀若曠野澤中,迥處獨一高山,山上露地坐,四顧遠看,無有邊畔。坐時滿世界,寬放身心,住佛境界,清凈法身,無有邊畔,其狀亦如是。”

覺悟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發(fā)生的,說不定在打噴嚏的時候你就開悟了,但是在這之前,你最好還是先找到能為你驗證空性的善知識。

見到實相光明時,部分的煩惱障就可能被破除。

為什么說是部分煩惱,而不是全部煩惱呢?因為人的煩惱有兩種,一種來自先天基因,叫“俱生我執(zhí)”,一種來自后天的環(huán)境熏染,叫“分別我執(zhí)”。后天的執(zhí)著容易在見性后得以清除,叫“見所斷煩惱”,因見真理之光,頓除后天的黑暗煩惱;而先天基因?qū)е碌臒懒暁?,則要經(jīng)過長期修行,才能脫胎換骨,清除干凈,這便是“修所斷煩惱”。開悟僅僅是看到了智慧光明,與生俱來的習氣還一時難以清除,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熏修,才能真正徹悟。

需要說明的是,實相是本有的,本元心也是本有的,它們跟觀想出來的東西不一樣。前文所說的“靜觀”,還有作意的成分。作意是有為法,觀想出來的東西不是本有的東西。而實相是本有的,本元心是本有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