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夫:意思是說人生評價存乎于心嗎?
老師:嗯。所以他很重視人的品格,也就是“德行”。第二卷就是以這個“德行”為主題。亞里士多德說,雖然經(jīng)由教育能夠習得優(yōu)越的智識,不過德行和理性毫無關聯(lián),所以是教不來的,必須經(jīng)由訓練慢慢培養(yǎng)。
稻夫:就是說與其學習,不如習慣吧。
老師:是的。因為像善良或勇氣等,不論用嘴巴再怎么教,都是沒辦法傳授的。
一郎:這也就是說,能以善良之心待人,或發(fā)揮勇氣采取行動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了?
老師:準確來說,有點兒不一樣。亞里士多德是這么說的,“德行與人類的行動與熱情相關,而所有的熱情與行動都伴隨著快樂與痛苦。因此,德行也與快樂和痛苦相互關聯(lián)”。換句話說,德行不僅止于根據(jù)個人做了什么而定,同時也根據(jù)那個人基于什么樣的好惡做了什么而定。
純子:意思就是勉強去做也沒意義啰。像是讓座給老人家的人,或許有些人是顧慮到旁人眼光,才勉強讓座的。
老師:就是這么一回事。所以,毫不猶豫去做好事的人才是有德之人。
一郎:老師,我們從剛剛開始就一直在說“好事”,可是我認為那所謂的“好事”的實質內(nèi)容才是問題所在吧。
老師:這話還真是一針見血啊。就像你所說的,亞里士多德把所謂的“好事”稱作“中庸”。
純子:中庸是“恰如其分”的意思嗎?
老師:簡單來說就是那樣。不過,那個“恰如其分”的意思才是問題核心呢。所謂的中庸,無非是在適當?shù)臅r候,對于適當?shù)氖挛锘蜻m當?shù)娜?,基于適當?shù)睦碛桑赃m當?shù)姆椒?,表現(xiàn)本身的情感。
稻夫:這樣不就單純是尺度拿捏的問題而已嗎?
老師:是呀。我們來看看亞里士多德自己是怎么形容的吧。“恐懼、自信、欲望、憤怒和憐憫等愉悅或不快的情感,可能感受過于強烈,也可能過于不足,這兩種情況都不好。在適當?shù)臅r候,對于適當?shù)氖挛锘蜻m當?shù)娜?,基于適當?shù)膭訖C,以適當?shù)姆椒ǎ惺苌鲜鲇鋹偦虿豢斓那楦芯褪侵杏?,同時也是至善,也稱之為德行?!?/p>
純子:這么說來,在某些情況下憤怒也可能是件好事啰?
老師:沒錯。因為是否算是“中庸”,還必須根據(jù)不同的狀況加以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