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經(jīng)歷
王陽明從11歲開始,在北京生活了六年時間。有關此一時期王陽明讀書和游學的情形,從本人查閱到的資料來看,并未存留太多的資料詳細記載,其中的具體細節(jié)就更難以判斷其真?zhèn)瘟恕?/p>
《送德聲叔父歸姚并序》中記載了王陽明和叔父王德聲共學于家父龍山公王華的情形。根據(jù)序文記載,當時王陽明與叔父王德聲一起在龍山公座下研習學問。叔父經(jīng)常將自己鎖在房間里冥思學問,最后決定返回家鄉(xiāng)孝養(yǎng)父母。有一日,王陽明邀請叔父一起去游學做官。王德聲于是笑著回答道:“古人都崇尚孝養(yǎng)雙親,拿再高的官職也不會交換。我又怎么能拋棄老母而博取一個儒學的頭銜呢?”就在王陽明寫此文的夏天,王德聲來江西探視王陽明,住了三個月后,就興致勃勃地返回故鄉(xiāng)余姚。王陽明再三挽留也無濟于事,叔父對侄子王陽明說道:“秋風菁鱸景色宜人,但是我了解你的志向。然而今日世事如此,我知道你不能離開官場獨善其身,我也不能強拉著你一起回余姚。這樣吧,我先回去,為你的陽明學先去做最基礎的工作,你覺得如何?”此情此景,令王陽明感慨萬千,叔父王德聲真可謂是王陽明的知己啊!臨行前,王德聲對王陽明說:“我馬上就要啟程了,你寫首詩送給我吧!”王陽明于是寫下了下面的這首詩:
猶記垂髫共學年,
于今鬢發(fā)兩蒼然。
窮通只好浮云看,
歲月真同逝水懸。
歸鳥長空隨所適,
秋江落木正無邊。
何時卻返陽明洞,
蘿月松風掃石眠。
從中可以窺知,王陽明在北京僑居的時候,除了向私塾師傅學習外,還通過其他的學習途徑來提高自身修養(yǎng)。又比如在《答儲柴墟書》中,記載了早年王陽明和王寅、劉景素共同游學于太學的情形,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大致如下:王陽明昔日與王寅之、劉景素游學于太學,每次考試,王寅之的名次都排在劉景素的后面。于是王寅之便自認為自己的課程不及劉景素的好,后來便決定拜劉景素做自己的老師,行弟子之禮。知道此事后,王陽明甚為感嘆,認為做出如此舉動的王寅之真可謂是豪杰之士,也是自己學習的楷模。王寅之持之以恒地追求學問,這在古代先賢中也有先例,例如曾子病革而易簀,子路臨絕而結纓,橫渠撤虎皮而使其子弟從講于二程,這都是古代的前輩們?yōu)榱俗非髮W問,立志成為天下大勇之人的模范事例。王陽明自然是非常清楚的。自此,王陽明也更加堅信,那就是以圣賢之道為己任,首先要從求師問道這樣的小事情做起。
當然,在大學中,他們所學課程究竟包含哪些內(nèi)容,在今日要搞清楚的確是件困難的事情。但是王陽明先生終生不厭學習修養(yǎng)卻是確有其事,不管任何時候,發(fā)生任何事情,他都是只要一息尚存,則學業(yè)不廢。
從今日王陽明生平傳記留存材料來看,王陽明早期沉溺于任俠仗義,后迷戀騎射,緊接著耽愛詞章文華,第四執(zhí)著于尋仙問道,第五遁形于佛教經(jīng)書。到了正德丙寅元年(1506),這一情況開始扭轉(zhuǎn),他開始進修以儒教為代表的圣賢學說,這正是王陽明先生聞名遐邇的“五溺一歸正”說法的最早所出。
十六七歲的時候,王陽明仗劍走天涯的游歷,正是其“初溺”任俠仗義和迷戀騎射時期的一個證明。
小結
對于王陽明先生幼時的求學經(jīng)歷和言行舉止的記述如上谫陋之言,大多地方都是粗枝大葉,難窮盡其詳細。約略看來,一個血氣方剛的少年,其語言舉止的天真無邪和粗獷率真,其愛好趣味的廣泛雜多也不似常人,這是一般泛泛凡庸之輩畢生中可遇而不可求的。
如眾所知,王陽明家祖世代氣節(jié)高潔,注重人倫道理。王陽明一生言行的根本也都是出自忠君孝親的人文倫理。他執(zhí)著于教化曉諭后人。得益于如此家教背景,王陽明卓越的天資素養(yǎng)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最終成為受后人景仰的豐偉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