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印度裔的年輕學生文卡特斯進入芝加哥大學開始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并師從貧困問題研究專家從事城市貧民窟的社會調(diào)查項目。背著書包、拿著問卷,他走進了芝加哥最為著名的“城中城”貧民窟——羅伯特·泰勒計劃區(qū)。“作為窮困黑人的感覺怎么樣?”這是他為了這項研究而提出的第一個問題,還給出了幾個選項:A.很差,B.有點差,C.不好不壞,D.還不錯,E.非常好。這個問題,讓他遭到了計劃區(qū)內(nèi)年輕人們猛烈的嘲笑,卻也讓這幫年輕人的頭兒對他產(chǎn)生了興趣:“你不應該四處問人們這些愚蠢的問題,沒人會回答的。你應該和我們混在一起,你應該去理解年輕人是怎么在街上討生活的?!本瓦@樣,跟著這位街頭老大,文卡特斯開始了他長達十年的“街頭生活”。文卡斯特深入城中城,親自體驗街頭生活,打入黑幫內(nèi)部,曾冒著生命危險,周旋在由黑幫老大、打手、毒販、軍火販子、牧師、警察、社工以及各色人等交織而成的地下社會交際網(wǎng)絡之中,取得第一手的資料,寫就了這本書。他告訴我們:單靠個人很難擺脫貧困狀況、黑幫承擔了城中城的部分社會福利功能、警察也是另一種“黑幫”、窮困人家自有活命的辦法……本書中的多數(shù)人物姓名與身份都做了匿名化處理,但其中所有的人物、地址與機構(gòu)都真實存在,絕非虛構(gò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