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匡山
曉峰如畫參差碧,藤影風(fēng)搖拂檻垂。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丛瓶鸵捞湓硺?,洗缽僧臨失鶴池。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
。
- 此詩出于李白故里四川江油唐大明寺遺址所存北宋熙寧元年(1068)刻立的《敕賜中和大明寺住持記》碑,原無題,清編《彰明縣志》、《江油縣志》收錄時加了詩題《別匡山》。傳世的北宋宋敏求所編《李太白文集》不載此詩,此集亦編成于熙寧元年,因此可以推斷,雖然宋氏在《后序》中明言“刻石所傳”是收錄李白詩的來源之一,但他事實上沒有機會看到《敕賜中和大明寺住持記》,所以《李太白文集》未收此詩。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箋注》、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郁賢皓校注《李太白全集校注》、陳尚君輯校《全唐詩續(xù)拾》均收錄此詩。匡山,李白二十歲前后隱處讀書的地方,參見前《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注〔1〕。詩作于李白即將離開故鄉(xiāng)、漫游天下之際,其時約在開元十二年,當年二十四歲。
- 失:《彰明縣志》作“飼”。
- “莫怪”二句:申明離開故鄉(xiāng)時的心志抱負。李白出蜀后所作《上安州裴長史書》寫道:“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笨膳c詩句互參。書劍,代表讀書人文、武兩方面的才能。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學(xué)劍術(shù)”(《與韓荊州書》),又從趙蕤學(xué)縱橫術(shù),樹立了“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宏偉抱負。出蜀之后,終生都在為實現(xiàn)這一抱負而不息地奮斗。明時,政治圣明的時代,此處李白贊美自己所生活的玄宗開元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