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飲中八仙歌

杜甫詩選 作者:莫礪鋒 童強


飲中八仙歌1


知章騎馬似乘船2,眼花落井水底眠3。汝陽三斗始朝天4, 道逢麹車口流涎5,恨不移封向酒泉6。左相日興費萬錢7,飲如長鯨吸百川8,銜杯樂圣稱避賢9。宗之瀟灑美少年10,舉觴白眼望青天11,皎如玉樹臨風(fēng)前。蘇晉長齋繡佛前12,醉中往往愛逃禪13。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14。天子呼來不上船15,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圣傳16,脫帽露頂王公前17,揮毫落紙如云煙。焦遂五斗方卓然18,高談雄辯驚四筵19。


1 詩人天寶五載(746)以后居長安,此詩當作于入長安后不久。

2 知章:即賀知章,會稽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官至秘書監(jiān)。少年時即以文詞知名,性格狂放曠達,談笑風(fēng)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騎馬似乘船:醉后騎馬,身體搖晃如同乘船一樣。

3 “眼花”句:醉眼昏花,跌落井中猶不自知,索性醉眠井底。這是夸張其醉態(tài)。

4 汝陽:即汝陽王李琎,唐玄宗兄寧王李憲的長子。三斗:飲酒三斗。朝天:朝見天子。

5 麹車:裝酒麹的車。麹,音屈,釀酒用的酒母。

6 酒泉:郡名,即今甘肅酒泉。相傳城下有泉,水味如酒,因此得名。句謂李琎恨不能將自己的封地移到酒泉。李琎是皇族,按照古代封建制,可獲封地,但唐代實無封建,詩人乃戲稱。

7 左相:即李適之,天寶元年(742)為左相,后為李林甫所排擠,于天寶五載(746)四月罷相,不久服毒自盡。日興費萬錢:興起之時,一日花費萬錢,言其豪奢。

8 長鯨吸百川:形容像鯨魚吸水般豪飲。

9 樂圣、避賢:指樂飲清酒,不喜濁酒。圣、賢,指酒。古代以清酒為圣人,濁酒為賢人,醉酒為“中圣人”,見《三國志·徐邈傳》。李適之罷相后,門冷落。其子設(shè)宴,客人畏懼李林甫,無人敢赴宴。李適之乃賦詩云:“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杜詩中隱括其句意。

10 宗之:即崔宗之,宰相崔日用之子,襲封齊國公,為李白好友。

11 白眼:魏晉詩人阮籍能作青眼和白眼,遇俗人即以白眼對之,此處喻崔宗之傲世嫉俗。

12 蘇晉:戶部尚書蘇珦之子,少能屬文,弱冠即舉進士,又應(yīng)大禮舉,皆居上第。玄宗監(jiān)國,每每讓蘇晉起草文件。蘇晉數(shù)進讜言,深見嘉納。曾為戶部和吏部侍郎。后皈依佛門,故稱“長齋繡佛前”。長齋:長期食齋吃素。繡佛:指佛像。

13 逃禪:即不守清規(guī)戒律。元李冶《敬齋古今黈》卷七曰:“逃禪者,大抵言破戒也?!贝司渲^蘇晉長齋事佛,看起來是素心之人,但是嗜酒,故謂“醉中往往愛逃禪”,實際上是“以禪避世,以醉逃禪”。

14 市上:集市上。酒家:酒店。此句謂李白經(jīng)常大醉于酒店中?!杜f唐書·李白傳》載,“既嗜酒,日與飲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樂府新詞,亟召白,白已臥于酒肆矣。召入,以水灑面,即令秉筆,傾之成十余章,帝頗嘉之”。

15 “天子”句:謂李白醉甚不能上船,須他人攙扶登舟。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中記玄宗“泛白蓮池,公不在宴?;蕷g既洽,召公作序。時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仍命高將軍扶以登舟”。

16 張旭:吳郡人,開元、天寶間著名書法家,曾官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善草書,時人稱為“草圣”。好飲酒,每每大醉之后,號呼狂走,援筆鋪紙,縱情揮灑,事后視其所書,龍蛇飛動,奇妙無比,如有神助。三杯草圣傳:戲謂張旭醉后始成草圣。

17 脫帽露頂:脫去帽子,露出頭頂,乃不拘禮儀之態(tài)。李肇《國史補》:“旭飲酒輒草書,揮筆而大叫,以頭揾水墨中而書之,天下號為張顛。醒后自視,以為神異。”

18 焦遂:布衣之士,生平事跡不詳,據(jù)袁郊《甘澤謠》,知其曾與陶淵明的后裔陶峴,詩人孟云卿、孟彥深共游山水。卓然:指精神振奮。

19 四筵:即席中四座。此句謂焦遂酒過五斗,方才漸入佳境,精神卓然,高談闊論,出語驚人。


此詩是詩人獨創(chuàng)的形式。王嗣奭《杜臆》曰:“此系創(chuàng)格,前古無所因,后人不能學(xué)。描寫八公,各極生平醉趣,而都帶仙氣?;騼删?,或三句、四句,如云在晴空,卷舒自如,亦詩中之仙也?!比婋m然押同韻,但不避重韻。且全篇無頭無尾,各段互不關(guān)聯(lián),整個形式非常獨特,實為杜甫創(chuàng)格。

創(chuàng)格不僅在形式,而且也在內(nèi)容。贊頌酒德的詩很多,描寫飲酒的詩也很多,但是把八位才情高絕、品性卓犖的豪飲之士集中在一首詩中刻劃,卻是絕無僅有。飲酒是這八位人物的共同特點,故杜甫稱之為“飲中八仙”。“八仙”之名起源很早,原是漢、晉以來的神仙家所虛構(gòu)出來的一組仙人。舊題后漢牟融的《理惑論》中即有“王喬、赤松八仙之箓”;南朝陳沈炯《林屋館記》中也提到“淮南八仙之圖”。到了盛唐時,確有李白等人為“飲中八仙”的說法,但究竟是哪八人,各種記載不同,難以確指。杜甫借“飲中八仙”之名塑造了一組個性獨特、卓犖不群的人物。這八位人物,身份各異,或是王公貴族,或是布衣處士,但詩人將他們安排在同一首詩中,完全超越了社會階層的分界。在這里,飲酒固然是這八位人物的共性,但更鮮明的共同點卻是他們突出的個性和與眾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詩人給我們展現(xiàn)出一組雕像群,或者說為八個人畫了一組生動傳神的肖像畫。程千帆先生說此詩“像一架屏風(fēng),由各自獨立的八幅畫組合起來,而每幅又只用寫意的手法,寥寥幾筆,勾畫出每個人的神態(tài)”。

后人評論此詩,大多著眼于八仙身上的“仙氣”。如陳貽焮就認為此詩“抓住了個‘仙’字,仗著這股‘仙氣’,使各個人物活了進來,飛動起來,……表現(xiàn)了那種不受世情俗務(wù)拘束、憧憬個性解放的浪漫精神”。程千帆則認為:“飲中八仙”正是由于曾經(jīng)欲有所作為,終于被迫無所作為,從而屈從于世情俗務(wù)拘束之威力,才逃入醉鄉(xiāng),以發(fā)泄其苦悶的。醉態(tài)可掬、狂放不羈的形象僅僅是八仙的表面,其骨子里都有深深的隱憂,醉酒并非完全是歡樂心情的體現(xiàn)。程千帆還認為:《飲中八仙歌》是杜甫在以一雙醒眼看八個醉人的情況之下寫的,表現(xiàn)了他以錯愕和悵惋的心情面對著這群優(yōu)秀人物的非正常精神狀態(tài)。在盛唐后期,即開元末、天寶初,朝政日趨混亂,社會正萌生危機,可是這一切都掩蓋在繁華的外表下面,所以“飲中八仙”盡管對此若有所感,但由于社會生活巨大的慣性,仍然以充滿著浪漫情調(diào)的舉止(如痛飲)來消解心底的惆悵失意,整個詩壇也仍然延續(xù)著浪漫的創(chuàng)作傾向。此時,只有杜甫是一個例外。杜甫開始以冷靜、理智的目光注視這個現(xiàn)實世界,同時,也以旁觀者的目光重新審視“飲中八仙”的醉態(tài)?!讹嬛邪讼筛琛肥嵌鸥﹂_始從充滿浪漫色彩的盛唐詩壇游離出來的一個標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