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記憶放錯了地方
唐詩
常常,我的記憶放錯了地方
我把一樹桃花放到了
懸崖上,我把翠綠的鳥聲放到了漆黑的夜里
我把純潔的百合花放到了
不干凈的瓶中,我把
蛇的騷動放進了平靜的湖水,我把
愛人似的魚放到了干旱的石灘
我把飽滿的月亮放到了床上,我把高懸的云朵
放到了低矮的刺前,我把
梅的暗香放到了
那個遙遠的人的詩邊,我把唐朝放到了
2014年的春天,我把故鄉(xiāng)放到了
火熱的唇邊……總之
就像指引幸福的手撥弄了方向
就像露珠在我頭腦中
一陣亂轉(zhuǎn),然后
潑灑出來,在地面,如同響亮的淚水滾動……
(選自《詩刊》2014年第8期)
導讀
唐詩的這首《我的記憶放錯了地方》的短詩,以遞進式的唯美詞語和相反意象,讓比喻成為魔幻,讓象征變作驚奇,時而讓人正確地讀到“記憶”確實“放錯了地方”,時而讓人產(chǎn)生誤讀然后瞬間醒悟過來“放錯了地方”的“記憶”,原原本本就沒放錯,而放的地方也原原本本很應該。他的機智、雋永、經(jīng)驗和技巧,產(chǎn)生出就像他在《擔心》一詩中的一行詩句:“一滴露,就能夠把萬紫千紅砸醒”的驚心動魄的歡愉效應。唐詩的語言組合能力表現(xiàn)出的不是語言錯亂,也不是觀念混淆,而是在故意言說出的錯亂中擺放進隱喻與轉(zhuǎn)喻的準確原則,從而確立語言詩歌功能的內(nèi)容,揭示出詩歌的實質(zhì)。隱喻是基于言語間的相似性,轉(zhuǎn)喻是基于言語間的鄰近性,二者巧妙地產(chǎn)生出隱喻性質(zhì)的相似性聯(lián)想和轉(zhuǎn)喻性質(zhì)的鄰近性聯(lián)想,將多重多義的象征平靜地重疊在詩中,字字珠璣,句句錦繡,是疑問,是解答,更是啟迪。(華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