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不愿做奴隸的人——聶耳傳 作者:[日] 岡崎雄兒 著,李玲 譯


前言

近年來,我們在奧運會等國際性體育比賽中聽到中國國歌的機會越來越多?!捌饋?!不愿做奴隸的人們!”這首歌原是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曲,日本翻譯為《嵐の中の若者たち》。這部電影描繪及歌頌了那些投身于抗日戰(zhàn)爭、與日本帝國主義奮勇作戰(zhàn)的青年人。

《風云兒女》首演于1935年5月的上海??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這部電影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以雄壯的旋律和充滿力量的歌詞鼓舞著前仆后繼奔向戰(zhàn)場的士兵們,成為首屈一指的抗戰(zhàn)歌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這首歌獲得了民眾支持,被定為國歌。

在日本,大概只有少數中國通才了解《義勇軍進行曲》的歷史吧,它的創(chuàng)作背景、它曾經是電影主題曲、它曾經經歷抗日戰(zhàn)爭而后又被入選為國歌這些事情,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我之所以對中國國歌,準確地說是對中國國歌作曲者產生興趣,是出于偶然。

這一偶然就是:這位作曲家——聶耳(1912—1935),逝世于我家鄉(xiāng)附近的海岸。中國國歌的作曲者竟然客死于日本!可能大部分中國人也不知道吧。

聶耳在《風云兒女》上映后不久的1935年7月,溺死于神奈川縣藤澤市江之島西側的鵠沼海岸。1954年,當地民眾為了悼念夭亡的鄰國作曲家,將海灘一角圍起來,建造了紀念碑。我當時是個小學生,經常到紀念碑附近玩耍。就從那時開始,這個名字里有“四個耳朵”[1]的人在我心中留下了痕跡。

大學畢業(yè)后,我開始從事與中國相關的工作,沒想到又一次遇到幼年所見的“四個耳朵的名字”,這令我心緒不安。有個中國人在閑談中和我說:“我國國歌的作曲者聽說是被日本人殺害的?!彼粗艺痼@的表情,又加了一句:“確實有這樣的傳言啊。”

聶耳不是死于事故(溺死),而是被殺死的!果真如此嗎?——當時我在工作中也意識到日中兩國國民要做到相互理解是有一定難度的,我深切地體會到了解鄰國國情,特別是了解日中歷史的重要性。

如果真有他殺這種說法……雖然1972年好不容易恢復了邦交正?;敃r兩國關系仍然不穩(wěn)定。我想如果不尋根問底,那么和事實相異的“傳言”就會廣泛散布開來,我感到有必要厘清誤解,然而當時我卻無暇顧及。

1995年12月,我終于有機會探訪聶耳的出生地云南昆明。我工作的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由經濟界精英組成了一個代表團,我亦隨行。工作結束后,我突發(fā)靈感,決定去瞻仰聶耳的墓地。我在鬧市中攔了一輛出租車,向著西南方向駛出郊外,群山撲面而來。行駛不久之后,我的左手邊出現了昆明的象征——滇池(“滇”是云南的簡稱)。滇池是云南省最大、中國第六大湖,湖面平靜開闊。半山腰上有一座莊嚴的墓園,綠樹成蔭中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塑像。

此后,我利用工作間隙,不斷收集整理與聶耳相關的文獻資料。后來我改行當了老師,利用暑假,輾轉北京的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甚至深入云南省圖書館去查找資料。2001年12月,我探訪至聶耳原籍所在的玉溪市,那里有一個以聶耳命名的公園,園內有紀念館。我在玉溪買到了兩本書。一本是聶耳的兄長聶敘倫所著傳記《少年時代的聶耳》,另一本是玉溪當地的聶耳研究家崎松(本名劉本學)所著的《聶耳與玉溪》。后者是聶耳紀念館年輕的女館員送給我的。當時我正要付款,她笑著阻止我說,您不遠千里從日本而來,就讓我送給您這本書吧。為了回報如此拳拳之意,我心中信念為之一新。

2012年春天,我所收集的資料已經相當可觀。就在這一年,為紀念聶耳100周年誕辰,《聶耳全集》增訂版在北京出版。1985年紀念逝世50周年出版的舊版全集是兩卷,這次增訂版增加為三卷,新增加的末卷收錄了相關人士的回憶錄和研究論文。全集開展編撰工作時,不僅北京,就連聶耳的家鄉(xiāng)玉溪也設立了編輯部,因此得以收錄許多新發(fā)現的資料。由此,我收集資料的工作告一段落,執(zhí)筆寫作的條件已經完備。

莫扎特在短暫的35年生涯中創(chuàng)作了600多首曲子,被譽為“用音樂改變世界的天才”。莫扎特逝世一個多世紀后出生的聶耳只有更加短暫的23年生命,他短暫的一生都在近代中國史的激流中奮進,他創(chuàng)作的歌曲成為中國革命者的心靈支柱,因此他被稱為“以歌曲為武器改變中國的天才”。

他的歌曲到底是在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呢?他究竟在什么樣的家庭中成長,受到什么樣的教育,在何處獲得社會工作的經驗呢?更深入一步來看,作為他創(chuàng)作活動的舞臺,20世紀30年代前半期的上海狀況如何?聶耳不久就被民國政府視為煽動民眾的革命作曲家,被列為危險人物,當他不得不逃亡日本的時候,滯留于日本的生活光景如何呢?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聶耳被譽為“革命音樂家”“人民的音樂家”,被視為圣人。但是近年來通過新的研究,聶耳的形象從“圣人”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真人版的聶耳形象逐漸變得越來越清晰了。本書通過考察這些研究成果并以與中國學者交流所得為基礎,查證關于聶耳之死的“謎團”,同時嘗試描繪出一幅沒有虛飾、沒有夸張的聶耳等身畫像。

對我來說,研究聶耳的生涯相當于重新審視日本近現代史。要考察這段歷史,我認為其原點在于如何思考與處理和近鄰諸國彼此間的關系。愿本書這一微小嘗試,為改善與中國及各國關系做出貢獻。


[1]日語及繁體字的“聶耳”是四個耳朵?!g者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