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吳可讀尸諫慈禧太后

慈禧全傳(第1部):太后治下的中國 作者:濮蘭德,貝克豪斯,菲利普,裕德齡 著,周曉丹,郝金茹,盧彥蓉 譯


第九章 吳可讀尸諫慈禧太后

同治帝皇后阿魯特氏殉節(jié),光緒新帝即位不合律法,慈禧太后選帝的過程違背祖制,這些都成為保守派及朝中有識之士的關注焦點。一位滿族內閣侍讀學士的奏疏,第一次公開表達了他們對整件事情的不滿。奏折中,作者一方面表示愿意接受光緒皇帝即位這一事實,一方面奏請朝廷下詔天下,稱光緒皇帝的子嗣將來必須過繼給同治先帝,然后才能繼承大統(tǒng)。奏疏的全文如下:

內閣侍讀學士廣安奏,竊維立繼之大權大行,操之君上,非臣下所妄預。若事已完善,而理當稍微變通者,又非臣下所可緘默也。

大行皇帝沖齡御極,蒙兩宮皇太后垂簾勵治,十有三載,天下底定,海內臣民方將享太平之福,詎意大行皇帝皇嗣未舉,一旦龍馭上賓,凡食毛踐土者,莫不吁天呼地。幸賴兩宮皇太后坤維正位,擇繼咸宜,以我皇上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并欽奉懿旨,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仰見兩宮皇太后宸衷經(jīng)營,承家原為承國,圣算悠遠,立子即是立孫。不惟大行皇帝得有皇子,即大行皇帝統(tǒng)緒,亦得相承勿替。

計之萬全,無過于此。惟是奴才嘗讀宋史,不能無感焉。(10世紀)宋太祖趙匡胤遵杜太后之命,傳弟而不傳子(1),定其弟后應將皇位歸還。厥后太宗偶因趙普一言,傳子竟未傳侄。是廢母后成命,遂起無窮駁斥,使當日后以詔命鑄錢鐵劵,如九鼎泰山,萬無轉移之理,趙普安得一言間之。

然則立繼大計,成于一時,尤貴定于百代。況我朝仁讓開基,家風未遠(2),圣圣相承,夫復何慮?我皇上將來生有皇子,自必繼大行皇帝為嗣,接成統(tǒng)緒。第恐事久年湮,或有以普言引用,豈不負兩宮皇太后詒厥孫某之至意?奴才受恩深重,不敢不言,請飭下王公大學士六部九卿會議,頒立鐵券,用作益世良謨。奉兩宮懿旨,前降旨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業(yè)經(jīng)明白宣示,中外咸知。

為選帝一事,慈禧本就已經(jīng)傷腦筋,情緒容易波動,加之諸位忠臣的奏疏,慈禧更是煩上加煩。慈禧批復此奏疏,言辭簡短卻又鋒利,語氣中似帶有情緒:

奉兩宮懿旨,前降旨,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業(yè)經(jīng)明白宣示。茲據(jù)內閣侍讀學士廣安奏,請飭廷臣會議頒立鐵券等語,冒昧瀆陳,殊堪詫異,廣安著傳旨申飭。

群臣紛紛上奏進諫,言辭懇切,這表明選立新帝這一問題的嚴肅性,因為選帝程序是否合法會對大清王朝祭奠的基本原則產(chǎn)生深遠影響。群臣各抒己見,然而,隨著時日的消逝,京官為首的滿族官員對此事逐漸沒了興趣,反對之聲也隨之慢慢消失,他們逐漸接受了當前的局勢,也沒有了要聯(lián)合起來違抗慈禧太后意愿的跡象。

實際上,慈禧太后這種違背祖制、打破常規(guī)的行為導致的后果非常嚴重?;首宸赶氯绱俗镄?,蒼天卻總是讓那些并無冒犯之舉的“愚民”承擔最終的懲罰。中國士大夫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慣于單獨行事、相互之間難于建立信任,滿是猜忌。這些特點為他們協(xié)調一致行動增加了障礙,事發(fā)后又難以找出補救措施。

他們中有這樣一位官員,他與眾不同,對自己的信念堅信不疑,且敢于維護自己的信仰。他甘愿冒著生命危險,以尸諫讓世人重新關注選立新帝這一問題。他尸諫慈禧太后的這次壯舉是任何奏疏諫言都無法比擬的。

一位中國官員將要用自己的死亡維護國家及內心的信仰,他冒死指出光緒皇帝即位不符合大清祖制。這位可敬的官員正是監(jiān)察御史吳可讀,他是正直、無畏的官員中一位杰出代表。

他尸諫慈禧太后及光緒皇帝,稱同治皇帝死后,自己足足等了四年,希望能夠看到朝中士大夫及諸位官員聯(lián)合上奏。希望皇太后能夠為撫慰同治皇帝在天之靈,下旨規(guī)定好將來的即位之事,即將光緒之子過繼到同治皇帝一支,以便繼承大統(tǒng)。

然而他的希望落空了,士大夫們一直沉默不言,讓他無法繼續(xù)等待下去。不得已,他便借著1879年舉行同治先皇葬禮的時機,于同治皇帝陵墓前自盡。自殺前,他寫下了那封著名的奏疏,成為千古絕唱,他希望自己的這首絕唱能夠喚醒朝野上下士大夫及眾官員的愚心。慈禧讀完這封奏折,恍然大悟,認識到這位御史抗議之下,民眾的意見力量是何等強大。她立即嘗試滿足這位尸諫御史的要求,做出承諾,稱在將來定會為同治皇帝立嗣。

吳可讀尸諫的影響極其深遠,并非只在此刻對慈禧太后的所做及思想產(chǎn)生了影響,幾年后,特別是在皇室逃亡西安之時,慈禧再一次感受到了吳可讀尸諫的影響,感覺自己受到了當年所犯錯誤的懲罰,才會遭遇此時的皇位災難。

中國盛行孔孟之道,中國士大夫階層往往以此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遵守著儒教奉行的思維模式。這些值得我們進行詳細研究,在本章,特將愛國人士吳可讀尸諫的細節(jié)及其奏折內容列出。

吳可讀自盡于馬伸橋附近的一座小廟中,緊鄰著同治先帝的陵墓。死前他詳細安排了關于如何處理其遺體之事宜,盡量不給家人和朋友惹上麻煩,正顯示出了他的紳士及學者風范。以下為吳可讀寫給寺廟主持的一封獨顯其為人特色的信件:

周老道知之,爾萬勿惶恐。我并非害爾者,只不能不借爾清凈之地,以歸我清白之身。爾可即速一面報知州主(爾可先報此地武官老爺,望武官老爺馬上報知州主,所有信函并摺匣均交武官老爺轉呈),一面以銀數(shù)兩,市一薄材,用瀝青刷里。我衣冠俱已齊備,只將靴底皮掌割去,速即裝殮入棺。(臨時自將右手四指誤觸刀刃,所以有血棺木。地方可與石掌柜商量,用二十余金亦可。)州大老爺想亦無可相驗,我并非因冤仇而死。俟其看視后,即行封釘,縫子多用漆漆幾層,即候朝廷查辦。后可用數(shù)兩買一不系山陵禁地一塊,速速入土(3)。此節(jié)我囑托賢牧伯,成全我一生忠愛之心。且天下黃土,何處不可葬身,而必歸鄉(xiāng)里乎?

我匣內有京平紋銀四十五兩零(我?guī)韯偙聿⒁挛?,宅中自有記載),除費用外,可余廿余金,一并贈爾,為受驚薄儀。我兒子若來,我已令他再厚給爾也。(我死于此,我兒子未能視含視殮,爾一切代他辦理,他豈有到來不感激爾的道理。我身須好好防閑,勿令毀傷為荷。)想此事,州王亦斷不令書差或有難為你之處,慎勿俱。爾萬不可動我信并要緊摺匣。

明日一早,即將我身解下,停在外間陰涼處,不可見日。再告周老道知,我因住屋與爾師徒逼近,恐其驚醒爾等解救,則吾事敗矣,故用自己由京帶來洋藥服之,則繯首之時,爾等救亦無濟??傊?,與爾無干。爾卻不可似這幾日,諸事把持,即爾徒爾亦不令承辦我事,若仍把持,獨自出主意,是爾自招其害,切切。

爾須好好盡心,速速報官,再明請本街老成、廟中首事人替爾指示一切,無多囑,爾須速速報官,請幫手為要。告周老道知,爾萬萬不可放閑人進房中來看,又不可令小兒們并婦女稍近我旁,此乃自盡其分,并非奇事,有何看處,識者方憫之不暇也,至囑至囑。

之后,吳可讀又給兒子留了一封遺書,信中表達了自己的遺愿,其中體現(xiàn)了許多儒家學者的思想信念。這封信令人慨嘆其心中的尊嚴,感受到了吳可讀對古代宗族世系及對自己恪職盡守的驕傲。此信內容如下:

吾兒之桓知之,爾聞信切不可驚惶過戚,至闔家大小受驚。爾母已老,爾婦又少,三孫更幼小可憐。爾須緩緩告知,言我已死得其所,不必以輕生為憂。我家譜自前明始遷祖以來,三百載椒房之親,二百年耕讀之家,十八代忠厚之澤,七十歲清白之身。我少好游蕩,作狎邪游,然從無疑我大節(jié)之有虧者,故同鄉(xiāng)及兩書院及門諸子,至今猶愿吾主講席。我以先皇奉安有期,故昨年左爵左宗棠相聘書兩來不就者,原以待今日也。

我自廿四歲鄉(xiāng)薦以后,即束修自愛,及入官后,更不敢妄為。每覽史書內忠孝節(jié)義,輒不禁感嘆羨慕,對友朋言時事,合以古人情形,時或歌哭欲起舞,至不能已已。

故于先皇賓天時,即擬就一摺,欲由都察院呈進,彼時已以此身置之度外。嗣因一契友見之,勸其不必以被罪之臣又復冒昧,且折中援引近時情事未盡確實,故留以有待。今不及待矣,甘心以死,自踐前日心中所言,以全畢生忠愛之忱,并非因數(shù)年來被人誣謗而然。

爾見此信后,不過來薊州冬至三十里之馬伸橋三義廟內,周老道即知我死葬處所,我已托周老道買一棺木,里用瀝青。我衣冠已齊全,囑其將靴底皮掌割去(4)。即于彼處買一塊地,埋我于惠陵左近,豈不遠勝于家中塋地。況爾祖父、祖母已有爾二叔埋于墓下,不必需我歸于先塋也。此墳地自葬爾祖后,爾二叔以家務不能承擔,于咸豐九年自裁于京師宅中。今我又因國家大事而亡,人必以為此地不詳,我豈信此等俗說者。爾必以為不可不扶柩而旋,只將我出京時所照到家中畫全,以此作古來衣冠之葬亦可,何必定移柩數(shù)千里外,所費不少。

爾見信后,如朝廷以我為妄言,加以重罪,斷無圣明之世,罪及我妻孥之理。爾可速即向通家或有可通挪之處,即行拼湊出京,沿途只好托缽而回。萬萬不可逗留都中,又為爾父惹風波也(5)。

我最恨爾多言口快,自今以來,只可痛改痛忍,人對爾言,爾父忠,爾并不可言不忠,人對爾言,爾父直,爾并不可言不直?!恶R援誡侄》、《王昶誡子》二書,不可不熟讀。

爾母幼時為武世家小姐,為爾外祖父母所最憐。自到我家,替我孝養(yǎng)爾祖父母,賢名久播于我里。不過,隨我未曾受用榮富。今已年老,又只有爾一人,爾姊已沒,爾妹又不在面前,爾必好好奉侍回家。

祖遺薄田數(shù)畝,全賴爾二叔、三叔把守,爾父無力焉。不惟無力,而且有破費處,爾能體我心,將此全讓于爾兩弟。我亦知爾必不能學古人,即如我鄉(xiāng)曹熙堂太守分家,盡可難得,家有大小,處置則一也。尤望爾三弟兄永遠同居,更佳更佳。爾婦亦系舊家女,頗知大理,告知爾婦,家中弟兄,全在婦女調和。我記得吾鄉(xiāng)鐵紹裴觀察遺我善書內,有一婦人以死豬假作死尸,輾轉感動其夫,仍與其弟和美者。此婦乃大英雄手段,豈敢望于爾婦?

我所帶四十余兩,除薊州賢牧伯令周老道置辦我棺木葬地外,所余我已盡數(shù)送與周老道。爾到薊州時,先謁見州主賢伯,我已函托矣。爾到三義廟,可再從優(yōu)給與壓驚錢。歸京后,俟我此事巳定。

東和處我欠京錢四百千,數(shù)十年交好,不可累他,彼生意可以還清,以全始終。爾初當大事,必然手忙腳亂,要知我之一死,固不敢必朝廷作何處置,然自問此心,可以不愧。君子論是非可否,不計禍福利害,爾又何必過于憂慮乎?

張之洞先生幼樵并安圃前,均致候,想如前時聚談,不可得矣,可勝感嘆。到家即去見湘陰爵相左宗棠,爵相雖待我不終,然亦離間誣謗使然,無怪其然。而知己之感,耿耿在心,爾可為我請爵相安,必不令爾無噉飯?zhí)幩病?/p>

伊女為我生三孫,乃我家大功臣。至于為人,則在自立,不可靠人,丈人在則可,丈人沒則不可。爾妹夫處,我在則可靠,我死則不可靠,??繝栨⒎蛱幰嗳?。速速起程出京,速速起程回家,速速速速速速。尚有多少未盡事宜,不能細記,緣時有限不及也。

之桓再知,周老道我甚不放心,然亦小人圖利,爾不可難為他。此等小人,只當念其好,忘其不好處。我一生最惡牽扯他人,今不能不借他廟內,以為安厝我之地方。棺木只用十余兩,葬地不過一席,亦只數(shù)金。我罪臣不可厚也。

至我之所以遲遲到今日者,以國家正有大事,豈可以小臣擾亂宸聽。況時值圣朝,兩宮皇太后并我皇上,宵旰勤勞,數(shù)年所降諭旨,無不人人稱快。我每讀之,至于泣下,恨我已衰,不能出力,疊山先,文山后,睢陽早,許遠遲,爾父豈敢仰比古人。且當圣明之世,遇圣明之主,豈能與唐中衰、宋末亂比。況又非唐明宋理之君,然其處死則一也。

爾可遵我前函諭,作速奉爾母并眷口回家,好好教三孫讀書,以備將來選用。維兩奏草底,爾亦不可拆開。我已封固,夾在卷夾內,祈劉公交爾。

正如其在給兒子的遺書中明白指出的那樣,吳可讀這封奏折正是對大清王朝墮落統(tǒng)治者的控訴。當然,從中也能夠看到正統(tǒng)士大夫階層對皇帝即位一事的態(tài)度。這封奏折開門見山,以死明志,希望以慈禧太后下詔明定將來皇帝即位之事,即按照大清祖制和律法,為同治先帝立嗣,繼承大統(tǒng)。這封奏折內容如下:

竊罪臣聞,治國不諱亂,安國不忘危,危亂而可諱可忘,則進苦口于堯舜,為無疾之呻吟;陳隱患于圣明,為不祥之舉動。

罪臣前因言事忿激,自甘或斬或囚。經(jīng)王大臣會議,奏請傳臣質訊,乃蒙我先皇帝曲賜衿全,既免臣于一斬而死,又復免臣于以傳訊而觸忌觸怒而死。犯三死而未死,不求生而再生,則今日罪臣未盡之余年,皆我先皇帝數(shù)年前所賜也。

乃天崩地坼,忽遭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之變。即日欽奉兩宮皇太后懿旨:

“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未有儲貳。不得已,以醇親王之子,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tǒng),為嗣皇帝。俟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特諭?!?/p>

罪臣涕泣跪誦,反復思維,以為兩宮皇太后一誤再誤,為文宗顯皇帝立子,不為我大行皇帝立嗣。既不為我大行皇帝立嗣,則今日嗣皇帝所承大統(tǒng),乃奉我兩宮皇太后之命,受之于文宗顯皇帝,非受之于我大行皇帝也。而將來大統(tǒng)之承,亦未奉有明文,必歸之承繼之子,即謂懿旨內既有承繼為嗣一語,則大統(tǒng)之仍歸繼子,自不待言。

罪臣竊以為未然,自古擁立推戴之際,為臣子所難言。我朝二百余年,祖宗家法,子以傳子,骨肉之間,萬世應無間然。況醇親王,公忠體國,中外翕然,成為賢王。觀王當時一奏,令人忠義奮發(fā)之氣,勃然而生。言為心聲,豈容偽為。罪臣讀之,至于歌哭不能已已。倘王聞臣有此奏,未必不怒臣之妄,而憐臣之愚,必不以臣言為開離間之端。

而我皇上仁孝性成,承我兩宮皇太后授以寶位,將來千秋萬歲時,均能以我兩宮皇太后今日之心為心。而在廷之忠佞不齊,即眾論之異同不一。以宋初宰相趙普之賢,猶有首背杜太后之事。以前明大學士王直之為國家舊人,猶以黃厷(此人為廣西少數(shù)民族)請立景帝太子一疏,出于蠻夷而不出于我輩為愧。賢者如此,遑問不肖?舊人如此,奚責新進?名位已定者如此,況在未定?不得已于一誤再誤中,而求一歸于不誤之策。惟仰祈我兩宮皇太后,再行明白降一諭旨,將來大統(tǒng)仍歸承繼大行皇帝嗣子,嗣皇帝雖百斯男,中外及左右臣工均不得以異言進。正名定分,預絕紛紜,如此則猶是本朝祖宗來子以傳子之家法。而我大行皇帝未有子而有子,即我兩宮皇太后未有孫而有孫。異日繩繩揖揖,相引于萬代者,皆我兩宮皇太后所自出,而不可移易者也。罪臣所謂一誤再誤,而終歸于不誤者,此也。

彼時,罪臣即以此意擬成一摺,呈由都察院轉遞,繼思罪臣業(yè)經(jīng)降調,不得越職言事。且此何等事,此何等言!出之大臣、重臣、親臣,則為深謀遠慮;出之小臣、疏臣、遠臣,則為輕議妄言。又思在廷諸臣忠直最著者,未必即以此事為可緩,言亦無益而置之。故罪臣且留以有待。

洎罪臣以查辦廢員內,蒙恩圈出引見,奉旨以主事特用,仍復選授吏部,邇來又已五六年矣。此五六年中,環(huán)顧在廷諸臣,仍未有念及于此者。今逢我大行皇帝永遠奉安山陵,恐遂漸久漸忘,則罪臣昔日所留以有待者,今則迫不及待矣。

仰鼎湖之仙駕,瞻戀九重,望弓劍于橋山(6),魂依尺帛。謹以我先皇所賜余年,為我先皇帝上乞懿旨數(shù)行,于我兩宮皇太后之前。

惟是臨命之身,神智瞀亂。摺中詞意,未克詳明;引用率多遺忘。不及前此未一摺一二,繕寫又不能莊正。罪臣本無古人學問;豈能似古人從容?昔有赴死,而行不復成步者。人曰:“子懼乎?”曰:“懼”,曰:“既懼,何不歸?”曰:“懼吾私也,死吾公也?!弊锍冀袢找嗒q是?!傍B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7)”罪臣豈敢比曾參之賢,即死其言亦未必善。惟望我兩宮皇太后、我皇上憐其哀鳴,勿以為無疾之呻吟、不祥之舉動,則罪臣雖死無憾。宋臣有言:“凡事言于未然,誠為太過。及其已然,則又無所及,言之何益?!笨墒钩⑹芪慈恢?,不可使臣等有無及之悔。今罪臣誠愿異日臣言之不驗,使天下后世笑臣愚。不愿異日臣言之或驗,使天下后世謂臣明。等杜牧之(8)罪言,雖逾職分。效史鰌之尸諫,只盡愚忠。

罪臣猶愿,我兩宮皇太后、我皇上,體圣祖世宗之心,調劑寬猛,養(yǎng)忠厚和平之福,任用老成。勿爭外國之所獨爭,為中華留不盡。勿創(chuàng)祖宗之所未創(chuàng),為子孫留有余。罪臣言畢于斯,命畢于斯。

罪臣曾任御史,故敢昧死具摺。又以今職不能專達,懇由臣部堂官代為上進。罪臣前以臣衙門所派隨同行禮司員內,未經(jīng)派及罪臣,是以罪臣再四而求臣部堂官大學士寶鋆,始添派而來。罪臣之死,為寶鋆所不及料,想寶鋆并無不應派而誤派之咎。時當盛世,豈容有疑于古來殉葬不情之事?特以我先皇帝龍馭永歸天上,普天同泣,故不禁哀痛迫切。

謹以大統(tǒng)所系,貪陳縷縷,自稱罪臣以聞,謹具奏。

 

————————————————————

(1) 這封奏折中的法定皇位繼承人自殺而亡。上奏者以此影射慈禧太后違背祖制選定光緒為新帝,導致了皇后阿魯特氏的殉節(jié)。在中國士大夫看來,這種影射是對慈禧太后的直接譴責。

(2) 奏疏作者在此指出1644年大清王朝順治幼帝統(tǒng)治初期,國家動亂,正是滿族親王與貴族在將驅逐叛亂之人的過程中,聯(lián)手建立了國法秩序。

(3) 吳可讀的下葬地點在皇族陵寢外圍附近。

(4) 下葬之時,死者應身著新裝,將鞋底皮掌割去,鞋子不會顯得過于破舊。

(5) 例如導致兩宮太后下令毀壞他的遺體。

(6) 根據(jù)傳說,“黃帝崩,葬橋山。”

(7) 這句話出自孔子弟子曾參之口。

(8) 杜牧就像是中國版馬勒普先生。馬勒普為愛爾蘭作家謝里登的一出喜劇中的人物,常犯用詞錯誤。杜牧卻總在錯誤的時間言及重要之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