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慈禧獨權(quán)
同治先皇葬禮完畢,其遺體也由欽天監(jiān)選定了黃道吉日,安置妥當。多虧了吳可讀,他尸諫太后,令慈禧不得不下詔,鄭重承諾,待時機成熟,即遵照法制,選定合適的繼承人為同治立嗣,如此一來,先皇的亡靈才得到安撫。待一切塵埃落定,紫禁城在東西兩宮太后共同垂簾聽政下,又漸漸回歸于平靜。
這平靜的日子未過多久,光緒幼帝,一個緊張且脆弱的男孩,卻不知不覺成了慈禧這個一手將他推上皇位的女人的眼中釘,肉中刺。隨著時日的增長,光緒帝漸漸脫離孩子的稚氣,長大成人。在光緒的成長過程中,他得到慈安太后的溫柔呵護,因此,成人的光緒明顯偏愛慈安。光緒本應天真爛漫的童年時期,卻過得非常孤獨,因此他一得閑暇,就會到東太后宮中探望。
然而,慈禧太后為人傲慢,不能忍受任何對手,即使是在一個孩子心中,也不允許有人與自己為敵。她看著光緒與慈安親近,內(nèi)心嫉恨,擔心這位未來國家之主的思想不為自己所控。同時,也不乏有人別有用心,經(jīng)常在她耳邊偷偷打小報告,稱慈安太后經(jīng)常慫恿、煽動光緒帝和她作對、故意惹她生氣。如此一來,光緒皇帝自然而然成了東西太后間勾心斗角、摩擦爭斗的導火線。
毫無疑問,慈禧太后不僅對慈安教唆光緒帝與自己作對恨之入骨,對光緒明顯偏愛慈安一事也是恨得咬牙切齒。她明白,朝堂之上,任何人、任何事皆可能淪為制造矛盾與黨派紛爭的工具,因此,她十分關(guān)切小皇帝的態(tài)度。她清楚慈安本人并非自己難對付的敵手,但是,若慈安憑借著皇帝的信任和支持,煽動皇帝與自己作對(事實也的確如此),那未來處境就艱難了。
眼看幼帝漸漸長大成人,為了避免擔心之事發(fā)生,慈禧極力采取可行防御措施。她可不想淪落到乾隆皇帝一位后妃那樣悲慘的結(jié)局,那位后妃最終被冠以“奢侈過度、貪戀戲劇、對太后不敬”之罪名,被打入冷宮,連所有的尊號和徽號都被剝奪了。
1880年發(fā)生了一件事,進一步激化了兩宮太后間的矛盾。那時皇帝才九歲,兩宮太后隨他一起前往東陵祭拜。明顯受到恭親王鼓動,慈安堅持在祖先陵墓前舉辦的一切儀式,包括在寶城(1)前頒布圣旨時,都要顯示她高人一等的威嚴,以此確立并顯示自己的權(quán)力。
兩宮太后到達咸豐帝的陵寢時,因為此事發(fā)生了激烈沖突。慈安自恃是已故先皇的皇后,自然有權(quán)占據(jù)祭拜隊列的中間位置。她將慈禧降到了自己右邊稍微靠后的位置,而自己左邊那個尊貴的位置卻空空如也。即便如此,慈安卻仍然不滿足,她繼而提醒慈禧,稱她之前不過是先皇的一個貴妃而已,先皇賓天后,才得以母憑子貴升為了皇太后。作為一個妃子,遵照禮節(jié),在祭拜的過程中,只能夠立在左側(cè)或右側(cè)的后方位置。慈安左邊這個空著的尊位則屬于咸豐帝的第一個妃子,她在咸豐皇帝登基之前便逝世了,死后被追封為了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