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追求平等的天性——《詩經·伐檀》賞析
【導讀】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可以說,民歌最能反映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閱讀《詩經》,我們能真實地看到“先民們生動鮮活的生活、勞動的情景,聽到先民們或愉悅或慷慨或凄婉或悲涼的歌聲”。《伐檀》一詩,是《詩經》中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強烈地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統(tǒng)治者的怨恨,是《詩經》中反剝削反壓迫最有代表性的詩篇之一。
整首詩都是以砍伐木頭的勞動起興,“坎坎”是伐木聲,全詩三章,采用回旋重沓、反復詠嘆的手法??撤淠镜膭趧訌姸群艽螅埠芷D辛。底層勞動人民辛勤地勞作著,如果不勤懇稼穡、努力勞作,就不可能有豐厚的收獲;但另一方面,即使辛苦勞動,可能還是終日吃不飽、穿不暖?!斗ヌ础冯m然沒有明說勞動的辛苦,但我們可以從《七月》這首詩中管窺一二。勞動者一年到頭像牛馬一樣地勞動,但生活困苦,“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天氣極其寒冷,可是“無衣無褐”,吃的食物是苦菜,燒的是臭椿,住的是不蔽風寒的破陋房屋。這樣的苦難和不幸可以說是整個勞動人民生活的常態(tài)。而奴隸主貴族的生活則完全是另一種景象,他們坐享其成,不稼不穡,不狩不獵,卻能過著舒適安逸的生活。這種不平等的生活,怎能不讓人心生憤慨!于是,我們聽到了他們發(fā)出強烈的呼喊:“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你自己不種地,為什么拿的糧食特別多?你自己不打獵,為什么你的院子里掛滿了許多野獸皮?這是兩千多年前,勞動人民對不合理、不平等的社會現象提出的責問。對于剝削者的不勞而獲,勞動人民無力反抗,只能借助冷嘲熱諷來發(fā)泄內心的不滿,“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這些所謂的“君子”們,不過就是沒有做出任何社會貢獻,“白白地吃飯”的不勞而獲之徒!這句讓人想起“尸位素餐”這個詞。尸,這個字,原來是象形文字,就像是一個人坐著的樣子。后來,在“尸”字下面加了個“死”字,用來表達死去人的軀體。所以說“尸位”的意思,就是坐在那個位子,有職位但卻沒有工作做的人?!八夭汀?,則是指白吃飯。這兩個詞連用,更強烈地批判了那些空占著職位而不做事,白吃飯之徒。
如果說《伐檀》一詩飽含著勞動人民強烈的不滿,那么《碩鼠》一詩則更是直截了當地發(fā)出了反抗。作者將那些剝削者直接比喻為大老鼠,老鼠都是貪得無厭而寡恩的,多年辛勤的伺候,不僅沒有回報,換來的卻是“三歲貫女,莫我肯顧”,于是,勞動人民怒斥道:“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麥、苗)!”當清醒地認識到剝削者殘酷的本質,“逝將去女,適彼樂土”,雖然這“樂土”還只是一個模糊的幻想,但它已經是行動上的覺醒。
孔子曾說過:“苛政猛于虎”,《伐檀》、《碩鼠》、《七月》就是當時被剝削者的真實生活的生動寫照,是一篇篇血和淚的控訴書。當苦難而沉重的生活使人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美好時,勞動人民產生出怨恨、憤怒、咒罵,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可以說,“勞而不得,不勞而獲”的控訴,是他們反抗意識和斗爭精神的最早萌芽,盡管他們要尋找的安居樂業(yè)、不受剝削的人間樂土,只是一種幻想,現實社會中是不存在的,但卻代表著他們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們在長期生活和斗爭中所產生的社會理想,更標志著他們新的覺醒,即對平等的呼喚。正是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啟發(fā)和鼓舞著后世勞動人民為掙脫壓迫和剝削不斷斗爭。
(彭早霞導讀)
【原詩】
伐檀
坎坎伐檀兮[1],寘之河之干兮[2]。河水清且漣猗[3]。不稼不穡[4],胡取禾三百廛兮[5]?不狩不獵[6],胡瞻爾庭有縣貆兮[7]?彼君子兮[8],不素餐兮[9]!
坎坎伐輻兮[10],寘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11]。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12]?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13]?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寘之河之漘兮[14]。河水清且淪猗[15]。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16]?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17]!
【注釋】
[1]坎坎:象聲詞,伐木聲。
[2]寘(zhì):同“置”,放。干:水邊。
[3]漣:水波紋。猗(yī):義同“兮”,語氣助詞。
[4]稼(jià):播種。穡(sè):收獲。
[5]胡:為什么。禾:谷物。三百廛:猶言三百戶。《毛傳》:“一夫之居日廛。”當時諸侯大夫,有采邑三百戶。
[6]狩:冬獵。獵:夜獵。此詩中皆泛指打獵。
[7]瞻:向前或向上看。縣:古“懸”字。貆(huān):豬獾。一說幼小的貉。
[8]君子:此系反話,指有地位有權勢者。
[9]素餐:白吃飯,不勞而獲。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孟子》趙歧注:“無功而食謂之素餐?!?/p>
[10]輻:車輪上的輻條。
[11]直:水流的直波。
[12]億:束。
[13]特:大獸。毛傳:“獸三歲曰特。”
[14]漘(chún):岸、崖。
[15]淪:小波紋。
[16]囷(qūn):束。一說圓形的谷倉。
[17]飧(sūn):熟食,此泛指吃飯。
【作者簡介】
本詩選自《詩經·魏風·伐檀》,是魏國的民歌。對于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者,古今評論者有著不同的看法?!对娊涍x注》認為,這是伐木者之歌;有的認為詩人是農民,這篇是反封建的詩歌;也有的認為詩人是奴隸,本篇是抨擊奴隸主貴族不勞而獲的??偟膩碚f,是古代勞動者反對剝削者的詩歌。
【名家點評】
《毛詩序》:“刺貪也。在位貪鄙,無功而受祿,君子不得仕進耳?!?/p>
明·戴君恩《讀詩臆評》:“謂其忽而敘事,忽而推情,忽而斷制,羚羊掛角,無跡可尋?!?/p>
清·牛運震《詩志》:“起落轉折,渾脫傲岸,首尾結構,呼應靈緊,此長調之神品也?!?/p>
蔣立甫《詩經選注》:“這是伐木者之歌,它描繪了一幅遠古時代的伐木工人伐木勞動的生動場面。一群伐木者砍檀樹造車時,聯想到剝削者不種莊稼、不去打獵,卻占有大量的勞動果實,非常憤怒,你一言我一語發(fā)出了責問的呼聲。當伐木者把親手砍下的檀樹運到河邊的時候,面對微波蕩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贊嘆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賞心悅目,也給這些伐木者帶來了暫時的輕松與歡愉,然而這只是剎那間的感受而已。由于他們身負沉重壓迫與剝削的枷鎖,又很自然地從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動,聯想到自己成天從事繁重的勞動,沒有一點自由,從而激起了他們心中的不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