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中西文化差別之一窺——《詩經(jīng)·鄭風(fēng)·將仲子》賞析
【導(dǎo)讀】
上古的中國也曾有過自在爛漫的兩情相悅。最熟悉的莫過于《詩經(jīng)》中最為活潑跳脫的《靜女》。雖名之為“靜”,然此“靜”非彼“靜”。詩歌中描繪的是青年男女城墻腳下約會的美好情景。《周禮》有云:“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庇纱丝芍?,周禮雖然嚴(yán)苛繁瑣,但卻為男女青年的戀愛、婚配保留了一定時令上的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當(dāng)然一過“仲春”,再要私下交往,就是“淫奔”了。再往后到了春秋戰(zhàn)國之際,男女之防就愈加嚴(yán)格?!睹献印る墓隆飞险f:“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眱H僅透過“穴隙”偷偷瞥一眼,都要遭到唾罵,可見中國男女愛情自由的高壓輿論,那個時候就已經(jīng)建立起來了。
這樣的輿論,可以殺人,也可以死心。燕子樓中的關(guān)盼盼,為夫守節(jié)十年,最終卻只換得白居易“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的閑話,認(rèn)為她既然能活著為丈夫守節(jié),為什么不更進(jìn)一步,追隨丈夫到九泉之下從而留下貞潔烈婦的好名聲呢?最終關(guān)盼盼在悲憤之下絕食而死。白居易固然不是有意逼死關(guān)盼盼,但是中國社會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使得這位大詩人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卣J(rèn)為,女性的節(jié)操和美名比生命更加重要。殺人的例子不少,死心的例子更多。別的不談,且看徽州的村村舍舍之間那不勝枚舉的貞節(jié)牌坊,都是在衛(wèi)道士們和悠悠大眾口舌之上樹立起來的最佳見證。
讀《將仲子》,也一定要在這男女大防已然形成的中國社會中讀。東西方的愛情,最大的差異就在此。西方自古崇尚愛情的自由,為了愛情一切拋諸腦后也可以被理解、被歌頌。從古希臘羅馬時期瘋狂混亂的戀愛,到中世紀(jì)莎翁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西方民族的噴薄而發(fā)的愛情和東方內(nèi)斂含蓄的情感審美有著非常大的不同。
《將仲子》通篇以戀愛中女子的口吻寫就,開頭一句呼告之語似乎突兀?!皩⒅僮淤?,無逾我里。”“將”,是邀請,是愿意?!盁o”,是拒絕,是勸阻。我喜歡你,可是你不要過來。因?yàn)槿绻惴瓑硪?,是要遭到父母、國人的唾棄和賤罵的。女孩子慌張而堅決的阻止似乎讓一墻之隔的愛人感到失望和挫敗。于是女孩子只好又回轉(zhuǎn)過來安慰他,我哪里是舍不得我家的杞樹呢,我只是害怕我的父母、兄長,害怕鄰居的責(zé)罵和流言啊。
中國自古以來的這些個流言,像一把雙刃劍,有好也有壞。它的壞處,上面已經(jīng)提到。可是它也自有它的好處。就像詩中說的,相愛的人,你當(dāng)然可以翻過我家的內(nèi)墻,折壞我家的樹木,成就一時沖動下的愛情??墒呛蠊闶菒矍楹芸赡軆H止于此,再無后話。單戀是一個人的事,相愛是兩個人的事,婚姻則是兩個家庭一堆人的事。所以這些人言,一方面讓我們的愛情無法像熊熊烈火恣意燃燒,但另一方面卻能映射出雙方為了感情是否愿意克己守禮。喜歡是放肆,愛是克制。我拒絕你翻墻與我私會,但是我邀請你為了未來共同努力。通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也不再是阻礙你我相愛的藩籬。
東方的愛情含蓄內(nèi)斂,可未必就不濃烈。
(鳳軼群導(dǎo)讀)
【原詩】
將仲子兮[1],無窬我里[2],無折我樹杞[3]。豈敢愛之[4]?畏我父母。仲可懷也[5],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窬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窬我園,無折我樹檀[6]。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釋】
[1]將(qiāng):愿,請。一說發(fā)語詞。仲子:兄弟排行第二的稱“仲”。
[2]窬:翻越。里,居也,五家為鄰,五鄰為里,里外有墻。越過里墻。
[3]杞(qǐ):木名,即杞柳,又名“櫸”。落葉喬木,樹如柳葉,木質(zhì)堅實(shí)。樹:種植。一說樹桑、樹檀,即桑樹、檀樹,倒文以協(xié)韻。
[4]愛:吝惜。
[5]懷:思念。
[6]檀:木名,常綠喬木。一名“紫檀”。
【作者簡介】
《國風(fēng)·鄭風(fēng)·將仲子》是《詩經(jīng)》中的一篇。作者不可考。
【名家點(diǎn)評】
《毛詩·小序》:“刺莊公也,不勝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諫而公弗聽,小不忍以致大亂焉?!?/p>
宋·鄭樵《詩辨妄》:“此淫奔之辭?!?/p>
清·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女子為此婉轉(zhuǎn)之辭以謝男子,而以父母諸兄及人言可畏,大有廉恥,又豈得為淫者哉!”
清·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女子既有所畏而不從,則不得謂之為奔,亦不得謂之為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