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文明元年(684)登進(jìn)士第,當(dāng)過麟臺正字、右衛(wèi)胄曹參軍、右拾遺。世稱“陳正字”或“陳拾遺”。圣歷元年(698)辭官回鄉(xiāng),被縣令段簡陷害,死于獄中。陳子昂是初唐詩歌革新的先驅(qū),他反對齊梁詩風(fēng),提倡復(fù)興“漢魏風(fēng)骨”。劉克莊評曰:“陳拾遺首唱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保ā逗蟠逶娫挕罚└邨娛①潪椋骸袄^往開來,中流砥柱,上遏貞觀之微波,下決開元之正派?!保ā短圃娖穮R·五言古詩敘目》)他的《感遇詩》三十八首“盡削浮靡,一振古雅”(胡應(yīng)麟《詩藪》),“詞旨幽邃,音節(jié)豪宕”(朱熹《齋居感興二十首序》),直追阮籍《詠懷》,以至于方回極稱《感遇詩》三十八首為唐詩“古體之祖”(《瀛奎律髓匯評》)。今有《陳伯玉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詩》編其詩二卷。
登幽州臺歌(1)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2),獨愴然而涕下(3)。
【注釋】
(1)此詩是萬歲通天初年(696),陳子昂隨軍北征契丹,登臺而作。其詩意本《楚辭·遠(yuǎn)游》:“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恍而乖懷?!笨畤@人生短暫,宇宙無窮。幽州臺:即薊北樓,又叫薊丘、燕臺,相傳是燕昭王為招攬人才而筑的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幽州,郡名,治所薊,在今北京大興縣。
(2)悠悠:無窮無盡的樣子。
(3)愴然:傷感悲涼的樣子。涕: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