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古詩
感遇二首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1],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2]。誰知林棲者[3],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4]??梢运]嘉客,奈何阻重深[5]!運命惟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6]。徒言樹桃李[7],此木豈無陰?
【注釋】
[1]葳蕤(wēi ruí):草木繁盛的樣子。
[2]“欣欣”二句:意謂由于蘭葉和桂花充滿生機,使春與秋自然成為美好的季節(jié)。欣欣,草木茂盛的意思。生意,富有生命力的氣象。佳節(jié),美好的季節(jié)。
[3]林棲者:山林中的隱者。
[4]歲寒心:猶言耐寒的特性。語本《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
[5]阻重深:被阻隔在深遠之地。重,讀平聲。
[6]“運命”二句:意謂命運無常,如四時循環(huán),非人力可改變。
[7]徒言:只說。
【解析】
張九齡(六七八—七四〇),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初年進士。玄宗時,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為官直言敢諫,是開元時代賢相之一。后被李林甫排擠,出任地方官。早年以文學為張說所激賞,其詩情致深婉,詞采清麗。晚年遭受讒毀,感慨加深,詩歌的風格轉(zhuǎn)向樸質(zhì)簡勁。著有《張曲江集》二十卷。
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由右丞相貶為荊州長史。《感遇》十二首,便是此時所作。此時李林甫、牛仙客等人在朝,極受唐玄宗寵信,張九齡受到打擊。在所選的第一首詩中,作者以蘭桂自比,表示自己具有堅貞清高的氣節(jié),無用世之意,所以不求君相(美人)的引用。第二首有感于朝政紊亂和個人的身世遭遇,托物言志,以橘自比,以桃李影射當權(quán)得勢的小人,以橘樹的不畏風霜來比自己堅貞的品德,以丹橘被阻隔來比自己的遭遇,提出了對自己不公平命運的抗議。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2],蒼蒼橫翠微[3]。相攜及田家[4],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5],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6],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7]。
【注釋】
[1]終南山:在陜西西安市南。斛(hú)斯山人:李白友人,隱士。
[2]卻顧:回頭看。
[3]翠微:青綠色的山氣叫翠微。
[4]相攜:手拉著手。這里是一同的意思。章燮云:“正行之間,忽遇斛斯山人,相與攜手同歸,行及田家?!?/p>
[5]憩(qì):休息。
[6]吟松風:歌吟松風之曲。松風,即《風入松》之曲。
[7]忘機:心地淡泊,與世無爭之意。
【解析】
李白(七〇一—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至其父遷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之青蓮鄉(xiāng)。天寶初年,賀知章見其文,嘆為謫仙,薦于玄宗,召為翰林供奉,后又賜金放還。因附和永王李璘,流放夜郎,遇大赦得還。其詩高妙清逸,世稱詩仙。著有《李太白集》。
這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作。寫作者從終南山月夜下山,沿途所見到的清幽景色以及到好友斛斯山人家留宿,在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里賓主飲酒高歌,陶然忘機的歡樂情景。作者將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表現(xiàn)了大自然帶給詩人的喜悅以及他與好友在精神上的融洽。
首四句寫下山來到山前,回頭凝望山后路上的暮景。五句至八句寫到山人家和進門后一路所見的景象。九句至十二句寫入室飲酒高歌。末兩句寫酒后之忘機。全詩緊扣題目中的“過”和“宿”二字,一路景色均從“過”得,置酒高歌忘機之情全以“宿”出。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1]。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2]。月既不解飲[3],影徒隨我身[4]。暫伴月將影[5],行樂須及春[6]。我歌月徘徊[7],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jié)無情游[8],相期邈云漢[9]。
【注釋】
[1]獨酌:一個人喝酒。無相親:沒有一個親近的人。
[2]對影成三人:指我、明月及我的身影恰恰合成三人。
[3]不解飲:不會喝酒。解,會。
[4]“影徒”句:這句是說身影徒然跟著我在來回轉(zhuǎn)動,意即身影也不會飲酒。
[5]伴:陪伴。將:和著。
[6]須:應該。及春:趁著明媚的春光。
[7]徘徊:來回地走。
[8]無情游:結(jié)成忘情交往的朋友。
[9]“相期”句:這句是說我與明月相約在遙遠的天空。邈,遠。云漢,銀河。
【解析】
這首詩作于李白在長安做翰林供奉之際。翰林供奉,是一虛職,與實現(xiàn)自己“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的理想相去甚遠。心情十分苦悶,深感世上無知己,只有明月和身影可以為伴,與他們一同暢飲歌舞,結(jié)無情之游。
前四句點題,以次寫出月和影。五句至八句議論,議論的主題是“行樂須及春”。九句至十二句寫歌舞和醉酒的情形。末兩句聯(lián)想到結(jié)情云游。詩歌中充滿了想象,同時浸透了作者深深的孤獨。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1]。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2]?
【注釋】
[1]“燕草”二句是說燕地寒冷,秦地偏暖,當秦桑綠枝低垂的時候,燕草才開始像碧絲般生長,說明夫妻分離在遙遠的兩地。燕,今河北一帶。秦,今陜西一帶。
[2]羅幃:絲織的帳幕,這里借代為女子的閨房。
【解析】
這是一首思婦詩,寫秦地的一位少婦在春日里思念遠在燕地的丈夫。詩歌以燕秦兩地春色來得有早有晚相襯托,以此來顯示自己對丈夫的思念更深。末兩句以反詰的語氣表示自己不為外物所動的堅貞心志。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1]?齊魯青未了[2]。造化鐘神秀[3],陰陽割昏曉[4]。蕩胸生層云[5],決眥入歸鳥[6]。會當凌絕頂[7],一覽眾山小[8]。
【注釋】
[1]岱宗:泰山別名稱岱,古以為眾山的宗主,故稱岱宗。夫:語助詞。如何:怎么樣。
[2]“齊魯”句:意謂泰山居齊魯之間,峰巒青翠之色,齊魯之外,還可望見。未了,沒完。
[3]“造化”句:意謂大自然把神奇和秀麗都賦予了泰山。造化,大自然。鐘,聚集。
[4]“陰陽”句:意謂泰山高聳入云,遮住了陽光,在同一山的南北兩面,光線明暗不同。陰,山北。陽,山南。割,劃分。
[5]“蕩胸”句:意謂望見山中層云迭起,心胸像經(jīng)過洗滌一般。蕩,滌。
[6]決眥:睜大眼睛。決,裂開。眥(zì),眼眶。
[7]會當:猶言終當。表示將來定要如此。
[8]“一覽”句:語本《孟子·盡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毙√煜拢詾樘煜碌囊磺卸荚谧冃?。
【解析】
杜甫(七一二—七七〇),字子美,原籍襄陽(今湖北襄陽),寄居鞏縣(今河南鞏義市)。杜甫曾應進士舉,不第。天寶中,客居長安近十年,郁郁不得志。安史亂起,流離兵燹中。肅宗朝,官左拾遺。后流寓四川,嚴武再度任西川節(jié)度使時,薦為工部員外郎。后又流轉(zhuǎn)江湘,病逝于途中,今湖南耒陽市有杜甫墓。杜詩忠實地反映了他所經(jīng)歷的時代的民生疾苦,風格沉郁頓挫,后世稱為詩圣。著有《杜少陵集》二十五卷。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杜甫赴洛陽應進士舉,落第。于是漫游齊、趙(今山東、河南、河北)一帶,這首詩是游泰山時作。僅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故題作“望岳”。詩中描繪了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氣勢,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絕頂?shù)男那椤?/p>
全詩都從“望”字著筆,前六句寫望岳。以次寫遠望泰山的青青山色,近望泰山的雄偉氣勢,細望泰山飛鳥歸林的景象。末兩句承前六句而來,寫希望登泰山的心情。
贈衛(wèi)八處士
杜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1]。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發(fā)各已蒼[2]。訪舊半為鬼[3],驚呼熱中腸[4]。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5]。怡然敬父執(zhí)[6],問我來何方。問答未及已,兒女羅酒漿[7]。夜雨剪春韭[8],新炊間黃粱[9]。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10]。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11]。明日隔山岳[12],世事兩茫茫。
【注釋】
[1]參與商:黃道二十八宿星宿名。參,屬西方白虎七宿。商,即心宿,屬東方蒼龍七宿。參商二宿相距近一百八十度,此出彼沒,不能同時相見。
[2]蒼:白色。
[3]半為鬼:大半已死去。
[4]熱中腸:指心里難過。
[5]成行(háng):形容眾多。
[6]“怡然”句:意謂非常高興地禮待父親的好友。怡然,和悅的樣子。敬,敬重。執(zhí),接近。父執(zhí),父親最接近的朋友。
[7]羅:陳設。
[8]“夜雨”句:晚上冒雨去園中割韭菜。
[9]“新炊”句:剛煮好的黃米飯。炊,煮飯。黃粱,黃米飯。
[10]累:接連。觴(shāng):酒杯。
[11]故意長:老友念舊的情意深長。故,舊。
[12]山岳:華山。
【解析】
肅宗乾元二年春,杜甫回故鄉(xiāng)洛陽,返華州時途經(jīng)蒲州與少年故友衛(wèi)八相逢,二十年不曾相見,悲喜交集。當晚留宿衛(wèi)家,飲酒話舊。詩中以次描述與老友久別重逢的驚喜,故舊傷逝的悲哀,家庭溫馨的陶醉,別后難見的茫然。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寫出了人生的深刻感受。
佳人
杜甫
絕代有佳人[1],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2],零落依草木[3]。關中昔喪亂[4],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zhuǎn)燭[5]。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6]。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7]。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發(fā),采柏動盈掬[8]。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釋】
[1]絕代:即絕世。
[2]良家子:名門望族家的子弟。
[3]零落:飄零流落。依草木:指住在山林之中。
[4]“關中”句:指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攻占長安。
[5]“世情”二句:意謂人情冷暖,自身因娘家衰敗,遂受丈夫遺棄。衰歇,沒落。轉(zhuǎn)燭,燭光在風中轉(zhuǎn)動不定,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6]“合昏”二句:這兩句是以花鳥尚能守信多情,反襯丈夫輕薄無賴,連花鳥都不如。合昏,即夜合花,花朝開夜合。鴛鴦,水鳥,雌雄不離。
[7]“在山”二句:意謂女主人公自動幽居空谷,以保持自己的貞潔。
[8]盈掬:滿把。
【解析】
這是一首棄婦詩。描寫一位絕代佳人,遭受戰(zhàn)亂,兄弟被殺,家道衰落,導致被丈夫拋棄。丈夫另尋新歡之后,佳人自動幽居空谷,守貧安困,以保節(jié)操。作者描繪了一個安貧守節(jié)的美人形象,對她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對她那自持的美德給予了高度的贊賞。作者把主人公不幸的命運安置在安史之亂的廣闊背景中,從而揭示世態(tài)炎涼,具有著深刻的社會認識意義。
夢李白二首
杜甫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1]。江南瘴癘地[2],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3]?;陙項髁智?,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wǎng),何以有羽翼[4]?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5]。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6]。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7]。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8],斯人獨憔悴。孰云網(wǎng)恢恢[9],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注釋】
[1]“死別”二句:意謂生離比死別更痛苦。死別不再望相見,生離卻常牽掛相見在心頭。
[2]瘴癘:瘴氣,疫癘。瘴氣為南方山林間濕熱蒸郁能致人疾病之氣。疫癘為自然界能傷人致病,具有強烈傳染性的戾氣。
[3]恐非二句:這兩句是杜甫懷疑李白在獄中或在流放地已死亡。當時有李白在流放地墜水而死的謠傳。
[4]“君今”二句:至德元年,李白參加永王李璘幕府,李璘兵敗,李白受牽連,被捕下獄潯陽(今江西九江市)。
[5]“水深”二句:杜甫擔心李白像屈原那樣投水而死。
[6]局促:不安的樣子??嗟溃撼羁嗟脑V說。
[7]“江湖”二句:同前首“水深”二句,擔心李白被惡勢力所迫,投水自盡。
[8]冠蓋:冠冕與車蓋,借代高官顯貴。京華:京城。
[9]網(wǎng)恢恢:《老子》:“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意謂上天如網(wǎng),網(wǎng)孔雖寬疏,而從無漏失。杜甫以“孰云網(wǎng)恢恢”表達對李白的遭遇而產(chǎn)生的憤懣不平。
【解析】
這兩首詩是杜甫懷念李白之作。天寶三年,李杜二人在洛陽相逢,一見如故,朝夕相處一年之久。至德元年,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兵敗后牽連下獄,不久流放夜郎。乾元二年春因天旱大赦,中途放還。杜甫不知李白遇赦,只聽到他下獄和流放,甚至傳李白流放途中墜水而死的消息。因懷念李白一連三夜夢見他。
第一首寫對李白無論夢中還是夢醒都無比擔心和牽掛。因牽掛而見李白入夢中,“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擔心李白路遠吉兇難測?!八畈ɡ碎?,無使蛟龍得”,又擔心李白被人迫害,投水自殺,對他的命運表現(xiàn)極度的關切。第二首首先描繪了李白窮愁潦倒的形象,他在夢中“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并對他的命運又一次表現(xiàn)極度的關切,怕他失足墜水。接著對他的遭遇提出了強烈的抗議,“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控訴這個社會黑白不分,賢愚不辨。最后以李白雖能獲得千秋萬歲名,那只是身后的事,從而更深刻地揭示李白窮愁潦倒的原因,只是不容于當世。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
王維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1]。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2]。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3]?江淮度寒食[4],京洛縫春衣。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行當浮桂棹[5],未幾拂荊扉。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吾謀適不用[6],勿謂知音稀。
【注釋】
[1]圣代:圣明時代。英靈:英俊靈秀的人才。
[2]東山客:《晉書·謝安傳》:“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币蛩缒昃訒鼥|山,故稱東山客,這里借指綦毋潛。采薇:指隱居?!妒酚洝げ牧袀鳌罚骸傲x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3]金門遠:指應試落第。《史記·東方朔傳》:“金馬門者,宦署門也;門旁有銅馬,故謂之金馬門?!蔽岬溃何覀兊闹鲝垺?/p>
[4]寒食:寒食節(jié)。清明前兩天為寒食節(jié),禁火冷食。
[5]桂棹:桂木制的船槳,這里借代為船。
[6]吾謀:我們的謀略?!蹲髠鳌の墓辍罚骸笆繒〞x大夫)歸晉,繞朝(秦大夫)贈之以策(馬鞭)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p>
【解析】
王維(七〇一?—七六一),字摩詰,祖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縣),父時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開元九年進士,官至尚書右丞。王維工詩善畫,又精通音樂,能以畫、樂之理融會于詩中。蘇軾說他“畫中有詩”、“詩中有畫”(《題藍田煙雨圖》),便是評價他詩畫相結(jié)合的特點。著有《王右丞集》。
這是一首送別詩。好友綦毋(qíwú)潛應試落第還鄉(xiāng),詩人置酒送行,以詩相贈。詩人細心體貼友人應試落第后的心情,加以寬慰,勸勉友人不要心灰意冷?!凹戎两痖T遠,孰云吾道非”,“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意謂好友的才能只是暫時未被發(fā)現(xiàn)。詩中的語氣十分曠達,鼓勵著友人積極進取,寄寓著一片真情厚意。
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1],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2]。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3]。
【注釋】
[1]飲君酒:請君飲酒。
[2]歸臥:隱居的意思。
[3]“但去”二句:意謂歸隱山林有無限樂趣。
【解析】
這是一首送友人歸隱的詩。對友人從不得志的仕途中解脫出來,表現(xiàn)一種極大的羨慕和向往之情。
青溪
王維
言入黃花川[1],每逐青溪水。隨山將萬轉(zhuǎn),趣途無百里[2]。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3]。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注釋】
[1]黃花川:水名。在今陜西鳳縣東北。
[2]趣途:路途。趣,同“趨”,奔走。無百里:不足一百里。
[3]菱荇:菱,菱角。荇(xì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可食。
【解析】
這首詩描繪了青溪的秀麗景色并表現(xiàn)了返歸自然的精神追求。描繪途經(jīng)青溪的幾幅畫面,動靜結(jié)合?!奥曅鷣y石中,色靜深松里”,把喧鬧的水聲描繪在亂石中,把寧靜的水色描繪在深林中。遠近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這一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的有聲畫面。最末四句把自己精神的恬淡與大自然的清淡融合在一起,表現(xiàn)了一種超脫和無為的境界。
渭川田家
王維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1]。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2]。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3]。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4]。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5]。
【注釋】
[1]墟落:村莊。窮巷:隱僻的小巷。
[2]野老:農(nóng)家老人。荊扉:柴門。
[3]“雉雊”二句:意謂麥苗開花的時候,到處都聽到野雞叫,蠶作繭的時候,桑樹上的葉子不多了。這是描繪農(nóng)村的初夏景象。雉雊(zhìgòu),野雞叫。雉鳴叫雊。
[4]語依依:言語親密的樣子。
[5]吟《式微》:想辭官歸隱田園。《式微》,《詩經(jīng)·邶風》中的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這里取其欲歸之意。
【解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繪農(nóng)家初夏時日暮和農(nóng)作的景象。以簡淡的筆調(diào)繪出了農(nóng)家寧靜閑逸的生活畫面,富有田園牧歌的情調(diào)。從側(cè)面反映出作者宦海生活中的苦悶和對歸隱生活的向往。
西施詠
王維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1]?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2]。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君寵益嬌態(tài),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3],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4]?
【注釋】
[1]西施:春秋末越國苧羅(今浙江諸暨南)人,美女。越王勾踐被吳國戰(zhàn)敗,知吳王夫差好色,獻美女西施以亂其政。吳王寵幸西施,后終于被越國滅亡。
[2]殊眾:與眾不同。悟:發(fā)覺。?。荷儆小?/p>
[3]浣紗伴:指與西施同在一起洗紗的女子。浣,洗滌。
[4]持謝:把上述情況告訴。效顰(pín):《莊子·天運》:“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顰,皺眉。希:希望得寵的意思。
【解析】
這首詩雖是詠西施,實際是表達出一種審美標準。詩歌對西施尊貴后的榮華富貴極力加以渲染,與微賤時的西施形成強烈的對比,以此來揭示世人認為西施是因為容貌美麗而得寵安享榮華富貴的觀念。
而作者最后以不可效顰的告誡來表明,美的標準必須是容貌和精神的有機結(jié)合。
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1]。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2]。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3]。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4]。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5]。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
【注釋】
[1]怡悅:歡樂。
[2]“相望”二句:意謂想望張五而登高,只見飛雁,不見張五。托飛雁而寄托相思。
[3]“愁因”二句:意謂憂愁因黃昏景象而引起,詩興因清秋風光而觸發(fā)。
[4]沙行:大沙灘上行走。
[5]“天邊”二句:意謂遠望天邊的樹細小得像薺菜,江邊的沙洲細小得像彎月。
【解析】
孟浩然(六八九—七四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早年居家閉門讀書,年四十赴長安,得到張九齡和王維的賞識。但應試不第,失意而歸。張九齡鎮(zhèn)荊州時,招致幕府,后病疽死。其詩多寫隱居閑適和羈旅愁思,意境清遠,恬淡自然,一向與王維并稱。但題材和風格不及王維廣闊多變。著有《孟浩然集》。
這是一首懷念友人的詩。抒寫詩人因想念友人登高遠望友人居處,望而不見而產(chǎn)生愁思,寄托了對友人深厚的情意。詩中扣住一個“望”字,描繪望中景色,“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形容遠望中的樹和洲細小如薺如月,十分恰切。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1]。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2]。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3]。
【注釋】
[1]散發(fā):古人把頭發(fā)盤起,插進簪子,上面加冠,去冠散發(fā),是一種不拘禮儀的行為,在家休息方可散發(fā)。軒:這里是指窗。閑敞:舒適而寬敞的地方。
[2]清響:清脆的響聲。
[3]感此:對此有感。此,指上述夏夜景色。終宵:整夜。
【解析】
這首詩描繪了夏夜乘涼時,置身在池月、清風、荷香、竹露的景色中所帶來的感受。由此而引起了對友人的深切懷念和不能與友人共度良宵而帶來的哀愁及情思。詩中“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兩句,寫景細致入微,為難得的佳句。
宿業(yè)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1]。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2]。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3]。
【注釋】
[1]壑:山谷。倏:忽然。暝:天黑了。
[2]煙鳥:霧靄中的小鳥。
[3]“之子”二句:意謂丁大約了今晚來業(yè)師山房住宿,卻還未到,我獨抱琴在長滿青蘿的小徑等候。之子,這個人。期宿來,約了來這里住宿。期,約定。蘿徑,長滿青蘿的小路。
【解析】
這首詩描繪作者在業(yè)師山房等候丁大的情景。夜暮黃昏時的山間風景,給詩人帶來了舒適的寧靜?!八稍律箾觯L泉滿清聽”,給人的感受十分真切。丁大不至,詩人卻“孤琴候蘿徑”,那種閑適的心情與清幽的自然景色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了。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1]。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2]。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3]。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4]。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5]。
【注釋】
[1]高臥:高枕而臥,謂安閑無事。南齋:書齋。月初吐:月剛升起。
[2]澹:水波搖動。水木:水面和樹間。演漾:蕩漾的意思。
[3]荏苒(rěnrǎn):歲月流逝。盈虛:指月圓月缺。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4]美人:喻賢人君子,這里指崔少府。越吟:以越地的聲調(diào)吟詩。
[5]蘭杜:蘭草、杜若,均香草名。
【解析】
王昌齡(六九八—約七五七),字少伯,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授汜水尉。二十八年又中博學宏詞科,官校書郎,出為江寧令。天寶七年又貶為龍標尉。安史之亂,避亂回鄉(xiāng),為刺史閭丘曉所殺。他擅長五言古詩和五七言絕句,絕句成就最高。句奇格俊,雄渾自然,明代王世貞論盛唐七絕,認為只有他可以和李白爭勝,列為神品?!度圃姟蜂洿嫫湓娝木?。
這首詩抒寫了玩月時的感慨和對友人的懷念。先寫玩月,對月有“盈虛”、“變今古”極為感嘆,人世間發(fā)生了無數(shù)變遷,而明月卻清輝無窮。由此從月照天下,聯(lián)想到千里之外的好友定會在此良辰美景下玩月苦吟,雖相隔千里,卻明月共照,便能感受到好友德行的馨香。
尋西山隱者不遇
丘為
絕頂一茅茨[1],直上三十里??坳P無僮仆[2],窺室惟案幾。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3]。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4]。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及茲契幽絕[5],自足蕩心耳。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6]。
【注釋】
[1]絕頂:西山的最高點。茅茨:用茅草蓋的房屋。
[2]扣關:敲門。
[3]“若非”二句:意謂如若不是駕車出去,就在秋水邊釣魚。巾柴車,用巾覆蓋柴車。柴車,破舊車子。釣秋水,到水邊釣魚。
[4]差池:不齊的樣子,是說你來我往,不能相見。黽(mǐn)勉:躊躇的樣子。仰止:欽仰到極點。
[5]及茲:來到這里。契:接觸。幽絕:清幽至極之境。
[6]“興盡”二句:意謂興致盡了便下山,為什么一定要等待和他相見。
【解析】
丘為,大約生于武后長安年間,卒于德宗貞元年間。天寶元年進士。官至太子右庶子。王維很贊賞他的詩,并與他有唱和?!度圃姟蜂洿嫫湓娛?。
這首詩寫詩人上山尋隱者不遇的所見所感。詩人尋隱者不遇,首先見到的是隱者的簡樸生活,“扣關無僮仆,窺室惟案幾”。對此躊躇一番之后,所見是一番幽靜的風景,“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由此“頗得清凈理”,興盡而返,心中充滿了寧靜的喜悅。表現(xiàn)了詩人對這種隱者生活的向往。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1]。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zhuǎn)西壑,隔山望南斗[2]。潭煙飛溶溶[3],林月低向后[4]。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5]。
【注釋】
[1]幽意:指風景清勝所引起的興致。偶:遇。
[2]際夜:傍晚。南斗:二十八宿之斗宿,六星列如斗勺狀,春夏之夜在南方天際。
[3]潭煙:指晚上潭面的霧氣。溶溶:廣大的樣子。
[4]“林月”句:這句是說夜已深,月亮漸漸西下,而船則行向相反的方向,故有此感。
[5]彌漫:渺茫的意思。持竿叟:釣魚的人,這里指隱居。
【解析】
綦毋潛,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開元十四年進士。授宜壽尉,遷右拾遺,入集賢院待制,復授校書,終著作郎。后因兵亂,棄官歸隱江東別業(yè)。其詩多寫方外之情,雖有佳句,但缺乏社會現(xiàn)實內(nèi)容?!度圃姟蜂洿嫫湓娨痪?,共二十六首。
這首詩寫作者春夜泛舟若耶溪的所見所感。晚風吹舟,所見一路鮮花夾岸,潭面煙霧飄飛,月落行舟,如入畫圖之中。于是生發(fā)“生事且彌漫”的感慨,愿隱居山林。
宿王昌齡隱居
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1]。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2]。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3]。
【注釋】
[1]松際:松間,松林的縫隙中。露微月:露出明月的一部分。清光:指明月的光輝。君:指王昌齡。后一句意謂明月的一片光輝特為你而灑下的。
[2]宿花影:停佇著花影。藥院:種藥的庭院。滋:生長著。
[3]謝時:辭絕凡塵世俗的牽累,指去隱居。
【解析】
常建(生卒年不詳),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大歷中,才授盱眙(今江蘇盱眙縣)尉。仕宦失意,往來山水之間,長期過著漫游生活。其詩具有濃厚的山林隱逸之氣,境界清遠,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
這首詩描繪了王昌齡隱居之處的高雅?!扒逑?、“孤云”、“松月”、“花影”、“苔紋”,這些景物襯托了隱者居處的高雅。由于高雅的景物引發(fā)了詩人要“謝時去”,去西山與鸞鶴為群的愿望。表現(xiàn)了對王昌齡隱者生活的欽羨。
與高適薛據(jù)登慈恩寺浮圖
[1]
岑參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2]。登臨出世界[3],蹬道盤虛空[4]。突兀壓神州[5],崢嶸如鬼工[6]。四角礙白日[7],七層摩蒼穹[8]。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9]。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10]。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11],萬古青濛濛。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12]。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13]。
【注釋】
[1]慈恩寺:在長安曲江之北。貞觀年間,高宗李治為太子時改建隋無漏寺,以紀念他母親文德皇后,故謂之慈恩。浮圖:即佛圖,塔的別名。慈恩寺塔又名大雁塔,是高宗永徽三年僧玄奘建立的。
[2]“塔勢”二句:謂佛塔突起于平地之上,聳立在空中。
[3]出世界:高出于人世境界。
[4]蹬道:指佛塔的石級。盤:盤旋。虛空:即空中。
[5]突兀:高聳、突出的樣子。神州:中國的別稱。
[6]崢嶸:比喻不平常。鬼工:是說塔的雄偉精巧,非人力所能及。
[7]“四角”句:極言塔高。言塔的四角上翹,連天上白日的運行都受到阻礙。
[8]摩蒼穹:接近蒼天。摩,迫近。蒼穹,蒼天。
[9]“連山”二句:這兩句是說從塔上遠望,長安附近的秦嶺諸峰,山勢相連,像波濤起伏,好像向東方奔來朝帝京似的。
[10]宮觀:指曲江一帶的離宮別館。觀,臺榭。一作“館”。
[11]五陵:指長安附近漢代五陵。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陵都在長安城北,故云北原上。
[12]凈理:即佛理。勝因:佛家語,善因。佛家倡因果,認為善因必有善果。夙:早。宗:是信仰的意思。
[13]“覺道”句:意謂佛家的禪道可以使我取用無窮。覺道,即佛道。資,取。
【解析】
岑參(七一五—七七〇),南陽(今河南南陽)人。遷居江陵(今湖北江陵)。天寶三年進士。歷任多種官職,最后,官嘉州刺史。岑參多次隨軍出塞,對西北邊塞風光及將士生活深有體驗,以邊塞詩擅長。其詩熱情謳歌保家衛(wèi)國的英勇豪邁、艱苦卓絕、追求功名的精神。在藝術上,富有幻想色彩,氣勢磅礴,筆法變化多端。是唐代卓有成就的大詩人之一。著有《岑嘉州集》。
這首詩用夸張的筆法描繪了慈恩寺高大雄偉的氣勢和在塔上遠望的各種景象。描繪景象,角度多變,有仰望、俯視,有遠眺、近觀。全詩氣勢雄偉,波瀾壯闊,充滿浪漫色彩。最后以悟佛理掛冠而去來結(jié)束全詩,反映作者消極思想。在結(jié)構(gòu)上,前后氣氛不夠相稱。辭官學佛并未成為岑參后日的行動。
賊退示官吏
元結(jié)
癸卯歲[1],西原賊入道州[2],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邵[3],不犯此州邊鄙而退[4]。豈力能制敵與?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井稅有常期[5],日晏猶得眠。忽然遭世變,數(shù)歲親戎旃[6]。今來典斯郡[7],山夷又紛然[8]。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9]。使臣將王命[10],豈不如賊焉。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11]。思欲委符節(jié),引竿自刺船[12]。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
【注釋】
[1]癸卯歲:指唐代宗廣德元年(763)。
[2]西原:當時被稱為西原蠻族的少數(shù)民族,地當今廣西扶南。
[3]永:指永州。今湖南零陵。邵:指邵州。今湖南邵陽市。
[4]不犯此州:不再侵犯道州。邊鄙:邊境。
[5]井稅:借指唐代所實行的按戶口征收的定額賦稅的租、庸、調(diào),不是指古代的井田制。
[6]遭世變:指安史之亂以來的戰(zhàn)亂。親戎旃(zhān):親自經(jīng)歷軍戎生活。元結(jié)于乾元二年(759)二月,奉命在唐、鄧、汝、蔡等州招募義軍,與安史叛軍作戰(zhàn)。上元元年(760),充荊南節(jié)度判官。次年,領荊南兵鎮(zhèn)九江。戎旃,軍帳。
[7]典斯郡:指任道州刺史。典,掌管的意思。
[8]山夷:指“西原蠻”,即序中所說的“西原賊”。
[9]陷鄰境:相鄰的州郡被攻陷。陷,攻占。鄰境,指永州和邵州。此州:指道州。
[10]將王命:奉行皇帝的命令。
[11]時世賢:指當時被統(tǒng)治者所稱許的所謂賢能官吏。
[12]“思欲”二句:意謂我準備辭官撐船而去。委符節(jié),指棄官而去。委,放棄。符節(jié),是官吏的憑證。刺船,撐船。
【解析】
元結(jié)(七一九—七七二),字次山,河南魯山縣人。天寶十三年進士。安史亂中,任山南東道節(jié)度參謀時,曾招募義軍,抗擊史思明南侵,戰(zhàn)功卓著。代宗時,任道州刺史。官終容管經(jīng)略使。他工詩善文。其詩多反映人民疾苦之詞。在藝術上不重詞采聲律,自成一格。著有《元次山集》。
這首詩借盜賊不入城自退與使臣迫民如火煎相比較,揭露使臣橫征暴斂甚于敵寇的罪惡。詩人不忍心殘害百姓,寧可棄官歸隱。作為封建官員,這種思想難能可貴。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1]
韋應物
兵衛(wèi)森畫戟,燕寢凝清香[2]。海上風雨至,逍遙池閣涼。煩疴近消散[3],嘉賓復滿堂。自慚居處崇[4],未睹斯民康。理會是非遣,性達形跡忘[5]。鮮肥屬時禁,蔬果幸見嘗。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6]。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翔。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7]。方知大藩地,豈曰財賦強[8]?
【注釋】
[1]燕集:就是宴會?!把唷蓖把纭薄?/p>
[2]森畫戟:畫戟像森林般排列著。燕寢:小寢。凝清香:指房內(nèi)焚香所凝聚的香氣。
[3]煩疴:煩悶和疾病。
[4]居處崇:指自己地位高,生活好。崇,高貴的意思。
[5]“理會”二句:意謂能夠通達自然之理就可以分辨是非,一個人的天性能夠達觀就可以遺忘一切形跡。形跡,謂儀容、行動表現(xiàn)在外面的。
[6]金玉章:聲韻鏗鏘像敲金戛玉那樣悅耳的詩章。
[7]吳中:指蘇州。群彥:眾多有才學的文士。汪洋:喻諸文士的氣度不凡。
[8]“方知”二句:意謂大都市之所以發(fā)達,不僅靠物產(chǎn)豐富,更需文化強盛。藩,藩王所居之地,意即大都市。
【解析】
韋應物(七三七—七九一),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早年尚豪俠,以三衛(wèi)郎事唐玄宗。玄宗死后,才折節(jié)讀書。后舉進士。后由比部員外郎,出任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其詩以寫田園山水著名,部分作品,對安史亂后社會亂離、人民疾苦有所反映。語言簡淡,絕去雕飾;而風格秀朗,氣韻澄澈。后人論唐詩的藝術派,往往以王、孟、韋、柳并舉。著有《韋蘇州集》。
這首詩是作者任蘇州刺史時作,描寫與文士宴集的情形。詩中反映了詩人對人民疾苦的關注和對吳中文人的贊揚?!白詰M居處崇,未睹斯民康”,在高位、宴樂之中仍不忘百姓的安康,顯示出一個正直的封建官員的良心和美德。最后作者把文人的作用與大都市的發(fā)達結(jié)合起來,對吳中的文人給予了高度的贊揚。
初發(fā)揚子寄元大校書
韋應物
凄凄去親愛,泛泛入煙霧[1]。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2]。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3]?
【注釋】
[1]凄凄:悲傷。泛泛:上浮。這里指船浮水上,即行船。
[2]“歸棹”二句:意謂我乘船從長江回洛陽,船行漸遠,鐘響漸微,只有余音,但廣陵的樹色還可望見。棹,劃船的工具,這里借代為船。殘鐘,殘余的鐘聲。
[3]“世事”二句:意謂世事捉摸不定,就像水上的船漂泊不定一樣。沿,順流而下。洄,逆流而上。
【解析】
這首詩寫離別好友時的凄惻情懷,表達了詩人對元大的真摯情誼。但也反映了詩人身世飄浮無定后會難期的傷感情緒。
寄全椒山中道士[1]
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2],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3]。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4]。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注釋】
[1]全椒山:全椒,唐縣名,屬滁州,即今安徽省全椒縣。王象之《輿地紀勝》:“淮南東路滁州神山在全椒縣西三十里,有洞極深。唐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詩,此即道士所居也?!睋?jù)此,知這詩所記的山指神山。道士姓名不詳,此詩作于出任滁州刺史任上。
[2]郡齋:刺史衙署里的官舍。
[3]“澗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絕人世的幽獨生活。煮白石,《神仙傳》云:“白石先生者,中黃丈人弟子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
[4]瓢:將干瓠刳空,剖而為二,叫做瓢,用來作盛酒漿的器具。風雨夕:風雨之夜。
【解析】
這是韋應物詩作中的一首名篇。寫風雨之夜,忽然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持酒去探望,又恐怕不能相遇,所以只能寫詩寄情。詩作中的形象鮮明,想象道士像神仙一樣,山澗束薪,煮白石為糧,過著與世隔絕的幽獨生活,富于畫意。最后兩句“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并不著力用意,自然而來,成為絕唱,極得后人贊賞。全詩語言通俗,而意味幽遠。
長安遇馮著
韋應物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1]。問客何為來?采山因買斧。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2]。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注釋】
[1]灞陵:又作霸陵。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東。
[2]冥冥:形容花默默地開放。飏飏(yáng):飛翔的樣子。燕新乳:初生的小燕。
【解析】
這首詩寫在長安遇上故友,因失意而意欲歸隱,對他表示親切的安慰。描繪明媚的春光下一片生氣勃勃的景象,意在希望他能心情開朗。詩中表達了對故友的一片體貼之情。
夕次盱眙縣[1]
韋應物
落帆逗淮鎮(zhèn),停舫臨孤驛。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2]。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獨夜憶秦關,聽鐘未眠客[3]。
【注釋】
[1]次:止宿。盱眙(xūyí)縣:今江蘇省盱眙縣。
[2]浩浩:大。冥冥:昏暗。
[3]秦關:指長安。韋應物為京兆長安人,長安古為秦地??停涸娙俗苑Q。
【解析】
這首詩寫旅途中的客思。詩中抒寫了因路遇風波而夕次孤驛,在孤驛中所見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蕭索的景象,夜聽寒鐘思念故鄉(xiāng),徹夜未眠。一片思鄉(xiāng)之情和愁緒全在景物的描寫之中。
東郊
韋應物
吏舍跼終年,出郊曠清曙[1]。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2]。依叢適自憩,緣澗還復去[3]。微雨靄芳原[4],春鳩鳴何處?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5]。終罷斯結(jié)廬,慕陶直可庶[6]。
【注釋】
[1]“吏舍”二句:意謂整年地被束縛在衙門里,今天天一亮我就來到郊外開開眼界,散散胸襟。跼(jú),限制,拘束。曠,空闊。清曙,清早。
[2]澹吾慮:使我的雜念消除。澹,水波搖動。這里是洗滌的意思。
[3]還復去:再向前走。
[4]靄(ǎi):云。這里用為動詞,指細雨密密地下。也可作滋潤理解。
[5]“樂幽”二句:意謂本性喜歡幽靜之境,無奈事與愿違,屢次中止。這都是因為自身被公務拘束,行動起來,心里總覺得恐慌。遵事,遵行衙門里的事務。跡,行蹤,行動。遽,恐慌。
[6]“終罷”二句:意謂我終究要辭去官職來這里隱居,我平生仰慕陶潛,到那時我的愿望就可以實現(xiàn)了。結(jié)廬,修蓋房屋,這里指隱居。庶,庶幾,差不多。這里是實現(xiàn)的意思。
【解析】
這首詩寫春日郊游的情景。面對充滿生機和詩情畫意的美好春景,詩人被陶醉了,產(chǎn)生了棄官歸隱的念頭。明顯地表達了詩人對官場束縛自由的生活的厭倦,對陶潛的隱居生活的向往。詩的藝術特色與陶潛相接近。
送楊氏女
韋應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復悠悠[1]。女子今有行[2],大江溯輕舟。爾輩苦無恃,撫念益慈柔[3]。幼為長所育[4],兩別泣不休。對此結(jié)中腸,義往難復留[5]。自小闕內(nèi)訓,事姑貽我憂[6]。賴茲托令門,仁恤庶無尤[7]。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8]?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9]。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居閑始自遣,臨感忽難收[10]。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11]。
【注釋】
[1]永日:整日。戚戚:悲傷。出行:出門。悠悠:悲傷的樣子。
[2]有行:出嫁。
[3]無恃:幼年喪母。撫念:想到撫養(yǎng)兒女。益慈柔:更加慈愛溫柔。
[4]“幼為”句:幼女是長女所養(yǎng)大的。因韋應物早年喪妻。
[5]“義往”句:按禮義應該出嫁?!抖Y記》:“女子二十而嫁,義當往也?!?/p>
[6]闕內(nèi)訓:缺乏母親的教訓。事姑:侍奉婆婆。貽我憂:給我?guī)響n慮,怕她不懂事姑之道。
[7]賴:幸好。茲:這。指這樁婚事。托:寄托。令門:好人家。仁恤:憐惜。庶:大約。無尤:沒有過錯。
[8]資從:嫁妝。豈待周:哪能完備呢。
[9]容止:儀容舉止。猷:法度。
[10]臨感:事到臨頭。
[11]零淚:落淚。緣:沿著。纓:帽帶子。
【解析】
這是一首送女兒出嫁的詩。韋應物早年喪妻,幼女為長女所撫育,分別時姐妹倆哭泣不休,面對此情此景,詩人十分悲傷。聯(lián)想到女兒早年喪母的可憐,進而對她叮囑、訓誡。全詩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jīng)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1]。閑持貝葉書[2],步出東齋讀。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3]。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4]?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日出霧露余,青松如膏沐[5]。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6]。
【注釋】
[1]“汲井”二句:意謂使內(nèi)心清凈,身上干凈,誠心準備讀經(jīng)。拂塵服,拂去衣上的灰塵。
[2]貝葉書:佛經(jīng)?!稘h書·西域傳》:“西域有貝多樹,國人以其葉寫經(jīng),故曰貝葉書?!?/p>
[3]“真源”二句:意謂世人對佛經(jīng)中的真源不加索取,而對那些荒誕無稽的事跡卻熱心追求。真源,真正的道理。妄跡,荒誕的事跡。
[4]“遺言”二句:意謂世人讀了佛經(jīng)希望神靈保佑,那么我修身養(yǎng)性就無法達到目的。遺言,指佛經(jīng)中所記載的“妄跡”的話。冥,仙界。這里指人世之外的佛主的庇佑??樞?,修身養(yǎng)性。
[5]如膏沐:好像經(jīng)過了沐浴,搽過了潤膏。膏,潤發(fā)的東西。
[6]“澹然”二句:意謂到此清凈境地,心胸恬靜得無法言說,悟出了道理已心滿意足。離言說,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解析】
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
貞元九年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正字。調(diào)藍田尉,拜監(jiān)察御史。他和劉禹錫等人參加了王叔文集團革新政治的活動。王叔文失敗后,柳宗元貶永州司馬,十年后調(diào)柳州刺史,死于柳州。柳宗元和韓愈齊名,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和詩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的散文在文學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其詩幽峭明凈,自成一家。著有《柳河東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這是一首抒寫作者讀經(jīng)時的感想。敘述了佛經(jīng)與自己遵守的修身養(yǎng)性原則相矛盾。而在禪院所見到的幽靜景色則使自己心胸恬靜,增添了無限的喜悅。
溪居
柳宗元
久為簪組束,幸此南夷謫[1]。閑依農(nóng)圃鄰,偶似山林客。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2]。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注釋】
[1]簪組:古代官吏的服飾。簪,用來綰住頭發(fā)和固住紗帽。組,系冠之帶。一說用來系縛印信的絲帶。南夷:古代對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這里指永州。
[2]“夜榜”句:意謂夜晚劃船,船槳碰響溪中的石頭。榜,船槳。借代為船。
【解析】
這首詩是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時作。表面上自我排遣,其樂融融,實際上曲折地表達了被貶謫的幽憤。自己被迫過著隱居般的生活,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悲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