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史書中的皇糧莊頭
序言開篇就提到,“莊頭”是一個生活在八旗制度下的人群,帶著深深的制度烙印,制度決定了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鑒于此,在開始敘述尋訪歷程之前,需要花費一定篇幅,向讀者們介紹一下與此相關的制度。
先從最根本的問題開始吧,什么是八旗呢?旗人又是什么?他們與民人又有什么不同?他們從什么地方來?對于這些問題,但凡對清史略知一二的人多少都有些聽聞。滿人,是一個原本生活在東北白山黑水間的人群,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在首領努爾哈赤的帶領下逐漸強大,征服了周邊部落。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割據(jù)遼東,建元天命。1636年,努爾哈赤的接任者皇太極建元崇德,改國號大清。1644年,滿洲人入主中原,其統(tǒng)治一直持續(xù)到1911年辛亥革命。八旗制度是滿洲人集行政、生產、軍事諸職能于一身的社會組織形式,從建成最初的滿洲八旗,到后來吸納其他民族,形成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八旗制度一直延續(xù)至清朝滅亡。所謂“旗人”,簡單地說,就是加入八旗組織的人。
有清一代,“旗人”歸八旗組織管理,“民人”歸州縣地方政府管理?!捌烊恕迸c“民人”在人群構成、從屬機構、管理體制、身份地位以及各種具體制度,包括賦稅、科舉、婚姻等最為根本的行政政策上都有很大區(qū)別,是有著根本差別的不同類型的兩種人群??梢哉f,在清代,“旗人”與“民人”涇渭分明,“在旗”還是“在民”是判斷人群身份最基本的準則之一。
具體到本書,莊頭到底是什么樣的人?皇糧莊頭又是什么呢?讓我們走進歷史,從頭說起吧。
一、清初的圈地與莊園的建立
1644年,清軍進入山海關,為守衛(wèi)京師,除了屯兵京城外,清王朝在畿輔地區(qū),也就是相當于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區(qū),設置了眾多八旗駐防,形成層層環(huán)繞京師的完整的軍事戍防體系。
清軍進入北京,引發(fā)了遼東人口的大遷徙。為了滿足皇室、王公與八旗人丁的生活需要,清廷在近京五百里實行大規(guī)模圈地,設立莊園,并將原來在關外為他們種地的莊頭、壯丁及其家屬遷移到此,甚至還驅趕來了大批的馬匹和牛羊等牲畜,以備在進入中原這個農耕地區(qū)之后供他們役使。為了斷絕他們的回鄉(xiāng)之念,清廷索性將他們在關外的家園盡數(shù)燒毀。
這批人數(shù)量十分龐大,僅從留存的清末旗人戶口冊統(tǒng)計,就達數(shù)十萬之眾。其中一部分人定居在北京郊區(qū),他們就是本書的主人公。
強制移民雖然安定了大量旗丁,也為王公貴族提供了生活保障,卻迫使廣大漢族農民背井離鄉(xiāng),引起諸多惡劣的連鎖反應,成為清初導致民族矛盾激化的重要弊政之一,也是“投充”“逃人法”等其他弊政產生的根本原因所在。民間將這種做法稱為“跑馬占圈”,時至今日,年輕的晚輩仍然能從老人那里聽到這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