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老子注譯(修訂版) 作者:章培恒 ,安平秋 ,馬樟根 主編


前言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始祖,是我國哲學史和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巨匠。但是,我們卻很難確知和詳知老子的生平事跡。這是不足為怪的。早在西漢初年,有關老子的傳聞,就真?zhèn)坞s出,難知其詳了。博聞廣求的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里為老子立傳,也只寫了寥寥四百余字,而且其中既有不很肯定的說法,又兼采了不同的傳說,給后人留下了不少疑點和分歧?,F(xiàn)代不少著名學者對老子其人其書作過多方面深入考證,然而在有些方面,還很難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

老子的籍貫在楚國苦縣曲仁里,這一點是古今學者對司馬遷《老子傳》唯一沒有提出過疑問的史實。老子的姓名,司馬遷既記為“姓李氏,名耳,字聃(dān耽)”,又懷疑老子就是楚人老萊子,又記錄了世人關于戰(zhàn)國年間周太史儋(dān聃)就是老子的說法。顯然,《史記》所記是不很清楚的,是有錯誤的??梢哉J為,與莊子姓莊名周、孟子姓孟名軻、荀子姓荀名況等一樣,老子姓老,名聃。老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末期;論年輩,早于孔子。老子的事跡,據(jù)《史記》,并參據(jù)現(xiàn)代學者的考證,大略可知以下幾事[1]:可能從早年起就在東周王朝圖書館供職,掌管史冊典籍。約在中年時期,受到王朝貴族迫害,逃居魯國數(shù)年。居魯期間,孔子曾向他問禮(《史記》說是孔子到東周王朝向老子問禮)。后來,老子又回到東周王朝,繼供前職。約在五十多歲時,在東周王朝內(nèi)戰(zhàn)中失敗的王子朝,攜帶王朝史冊典籍逃往魯國避難,史冊典籍既失,老聃也自然失去官職,這才離開東周去秦國。西行途中,經(jīng)函谷關,守令尹喜請求他為自己著一部書,老子于是寫下了約五千字的文章給他,這就是今天所說的《道德經(jīng)》,也就是《老子》這部書[2]。老子西去以后,就在秦國隱居下去,不為世人所知,后人只傳說他的壽命很長。司馬遷說:“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边@雖是推測、傳言和夸大之辭,但說他“修道而養(yǎng)壽”,大約是可信的。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是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變革過渡的時期。而老子所處的春秋末期,正是階級矛盾突出尖銳、貴族集團內(nèi)部爭斗激烈、諸侯間攻戰(zhàn)無休、社會動蕩不已的年代。老子前半生遭遇坎坷,后來又失去了小小的官職,從統(tǒng)治階級下層人物淪為庶民。這種經(jīng)歷和命運,不僅是促成老子后半生長期隱居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形成老子社會政治思想的重要原因。

《老子》全書只有五千余字,但涉及的內(nèi)容卻相當廣泛,包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

老子社會政治思想的總原則是“無為而治”。

這種原則,在老子的思想中,是以下述兩個方面的認識作為前導和基礎的。

一方面,老子認為,現(xiàn)時統(tǒng)治者強作妄為,因此造成了社會的種種矛盾和弊病,給人民帶來了諸多痛苦。老子由于自身地位的下降,更多地注意到了統(tǒng)治者對下層民眾的剝削掠奪和刑罰鎮(zhèn)壓,因而往往站到同情下層民眾的立場,發(fā)出些不平的呼聲。他揭露并批評剝削者的重稅搜刮,說:“民之饑者,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饑”(七十五章)。認為“田甚蕪,倉甚虛”的社會重患是統(tǒng)治者聚斂不已、揮霍無度的直接結果,并因此斥責那些穿戴華麗、肥甘滿腹的掠奪者為“盜竽”,就是強盜頭子(五十三章)。他認為用苛法暴力威脅人民和奉行殺戮政策是無濟于事的,不應該的,因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七十四章)?而且認為“法令滋章,盜賊多有”(五十七章),就是法令越分明,“盜賊”越多。他認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七十五章),百姓難管理的原因就是統(tǒng)治者勉強作為。這些都反映出,老子看到了過度的剝削,使民眾生活無著,生產(chǎn)受到嚴重破壞,過度的禁錮、濫施淫威,使民眾手足無措,被逼鋌而走險。老子還認為,統(tǒng)治者提倡仁義道德和崇尚賢能都不是好事情,他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十八章)。又說:“以智治國,國之賊”(六十五章)。他的意思是,與統(tǒng)治者倡導的仁義和推崇的賢智等相聯(lián)系著的,是“大道”淪廢,奸偽萌生;執(zhí)政者巧用心智,是國家的大害,因為這會誘發(fā)和擴大人民的貪欲,偽詐成風,社會就離“真樸”日遠,天下就難得安寧了。

另一方面,老子認為天道是自然無為的。老子反對上帝主宰一切的神權思想,反對天道有知有為的迷信觀念。他認為,天地萬物本來都是自然地發(fā)生發(fā)展,不應該用外來的意志和力量干擾、制約它。他認為,世界所以發(fā)生、所以變化的本源不是上帝,而是“道”。“道”對于世界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五十一章)。就是說,“道”生成萬物而不占有,助長萬物而不望報答,使萬物成熟而不管制,一切都順其自然,全都出于無為。而所說“無為”,并不是毫無作用,毫無結果,而只是無意志,無目的,不硬行強為。因此,老子就得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這一認識。

老子把對現(xiàn)實政治的揭露與批判同對天道的認識與傾慕溝通起來,其結果就是要“人之道”效法“天之道”,要執(zhí)政者不強作妄為而保持清靜無為。他提出,“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五十一章),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認為人和天地都要效法“道”,而“道”則遵循自然而然的原則。他用天道推論人道,于是要求統(tǒng)治者把“無為”作為執(zhí)政的最高原則。他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保ㄎ逭拢┻@是說,天地對萬物冷漠不仁,無所恩愛,無心干預萬物,任憑它們生生滅滅,自長自消;圣人(即執(zhí)政者)對百姓也沒有什么恩愛,任憑他們閑散自在,隨其作息。老子認為天道總是均衡調(diào)和的,“損有余以補不足”(七十七章);但人世卻違背天道,“損不足以奉有余”(同上),表現(xiàn)在下民百姓饑餓、貧困,而居上位者多吃稅、厚養(yǎng)生。他希望社會能相對均衡、安定,所以才希望能出現(xiàn)效法天道,“有余以奉天下”的“有道者”、“圣人”,希望由他們實現(xiàn)“無為”政治。

“無為而治”的思想是個總原則,它滲透在老子許多具體的思想主張中。老子主張不要攪擾百姓,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六十章)。他用烹小魚不能輕易翻動這件事設喻,說明治國一定要以清靜為原則,萬不可輕易攪擾百姓,否則就會傷害百姓,搞亂天下。他主張不要過于壓榨百姓,“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七十二章)。這是說,不要逼迫人民使其無處安居,不要壓迫人民使其無法生活。正因為不壓迫人民,所以才不會遭到人民厭棄。他主張不要聰明智慧,說“不以智治國,國之?!保逭拢?。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十九章)。就是說,拋棄掉聰明和才智,人民就能獲益百倍?!安簧匈t,使民不爭”(三章)。是說,不崇尚賢才,才能使人民不爭功名。主張不要“仁”、“義”這些道德規(guī)范,“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十九章)。認為拋棄了“仁”和“義”,老百姓就會恢復敬老愛幼的天性。他主張戰(zhàn)爭只能是“不得已”的,“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三十章)。歸根到底,他主張執(zhí)政者能順乎人情物理,聽其自然變化而不勉強作為。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保ㄈ哒拢┯滞小笆ト恕敝谡f:“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保ㄎ迨哒拢┒际窍My(tǒng)治者清靜慎動,不生事端,無欲無求,以為這就可望人民自然順化,自然安定,自然富庶,自然淳樸?!懊衲疃跃保ㄈ拢?。沒有什么人命令,而百姓會很自然地遍受雨露滋潤。他相信“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如果實行無為的原則,那么就不會不太平了。

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在當時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它不僅反映了底層民眾對少受干擾、生活能趨于安定的要求,反映了他們改變貧富懸殊的樸素愿望,而且也反映了老子本人對不聽命于上帝、不受人意志支配的“人之道”,即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朦朧認識,沖擊了當時上帝主宰一切的神權思想。但是,由于辯證法思想不徹底,老子在反對天道有知有為、提出天道無知無為的過程中,卻把天道無為提到了絕對化的程度,視之為至高無上的原則。認為人要效法天道自然,也就不能有為,人只能順從自然規(guī)律而不能改造它。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同時,老子在批判社會不合理現(xiàn)象的過程中,未能積極地正視現(xiàn)實,矚目未來,卻認為新不如舊,今不如昔;總是消極地回避矛盾,甚至主張全盤毀滅現(xiàn)實社會中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返古復初,退回到低級原始的蒙昧時代,以至于提出“小國寡民”那種空想的社會圖景,這也暴露出他社會政治思想中保守性的一面。

老子哲學思想的性質,是一個近幾十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先前只有兩種意見:一說屬于唯物主義,一說屬于唯心主義。近些年又出現(xiàn)了第三種意見,認為先前的兩種意見都是各執(zhí)一偏,是把距今久遠的老子哲學說得太系統(tǒng)化了。實際上老子哲學本身具有不清楚的地方,其中既有唯物主義的一面,又有唯心主義的一面,因而對老子哲學應具體分析,要防止把老子哲學現(xiàn)代化和絕對化。筆者學力淺薄,在注譯本書過程中,采取了把老子哲學看作大體上屬于唯物主義而又帶有一些唯心主義的看法。

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是“道”。說老子哲學是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主要是對“道”分析的結果?!暗馈边@一名詞的本義是人們腳下的道路,引申出方法、途徑、規(guī)律等意義。老子用“道”既指支配物質世界或現(xiàn)實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規(guī)律,又指物質世界的實體,即宇宙本體。

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唯一根源。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保ㄋ氖拢┯终f:“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老子沒有把先于天地并孕育了天地的“道”看作是主觀精神的東西,而是把它看作混然為一,包容一切的物質實體。老子描述“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又說“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十四章)。這里雖然說“道”神妙莫測,超出現(xiàn)實世界人們的各種感覺,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但還是確認它雖似無狀而有狀,雖然縹緲卻不虛無,雖然恍惚迷離,卻可迎之、隨之,這也就是肯定“道”是實在之物。近似的描述如:“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匈忏辟?,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保ǘ徽拢┻@進一步說出“道”雖然恍恍惚惚,但是其中有形象,其中有實物,其中有極細微的精氣。那精氣特別真實,那里面有征驗。說出了萬物所以開始的“道”是真實的存在,而不是虛無。這種精氣論,顯然表現(xiàn)了樸素唯物主義的傾向。

老子在講世界萬物起源的時候,有個“無”的概念,這是人們十分注意并因此而爭論不休的焦點之一。他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保ㄋ氖拢Υ耍环N意見認為,老子的“道”是虛無的,是主觀精神的東西,說老子是“‘道’在‘物’先”,物質的東西由精神性的東西所派生,就是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因此老子哲學就是唯心主義的,或稱之為客觀唯心主義。而把老子哲學看作屬于唯物主義的人們則認為,這里所說的“無”,并不是零,不是一無所有的虛無,而是指混沌未分的狀態(tài),是“無形”、“無名”的精氣,是實在之物;這里的“無”和“有”并不是一般意義的“無”和“有”,而是用以說明宇宙構成本原的哲學上的一對范疇,是指稱超現(xiàn)象界的形而上之“道”的,是用來表明“道”產(chǎn)生天地萬物時由無形質落實向有形質的一個活動過程,“無”這一概念同老子哲學的唯物主義性質并不矛盾。

老子提出“道”這一范疇,從自然本身方面探求說明世界的原因,這不僅與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宗教迷信思想相異轍,而且,也比早些時候用某種或某幾種物質元素解釋世界成因的那些樸素唯物論說法(如五行說等)有了進步,顯示出人們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但是,老子對不少內(nèi)容的表述是模糊不清的,他的樸素唯物論思想還帶有直觀性、臆測性和不徹底性。因此,它才可能被后來的一些唯心主義學者曲解和利用,也因此被后來的一些唯物主義學者所責難。

老子哲學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十分突出。

老子從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中覺察到了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第一個比較系統(tǒng)地揭示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他廣泛論及各種對立關系,如美丑、善惡、榮辱、貴賤、難易、虛實、強弱、清濁、厚薄、壯老、靜躁、重輕、剛柔、巧拙、明昧、白黑、雌雄、陰陽、屈直、長短、多少、高下、前后、正反、始終、主客、禍福、利害、怨德、損益、治亂、興廢、生死、去取、得失、有無、開闔、歙張等等,這說明他已經(jīng)看出一切事物中無不包含著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已經(jīng)看出了沒有美就沒有丑,沒有利就沒有害。他說:“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保ǘ拢┻@集中地揭示了對立面之間的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和互相補充,鮮明地顯示出對立統(tǒng)一這一永恒的、普遍的法則。

老子在觀察相反相成關系的同時,也注意到了對立雙方并不是僵化凝固、一成不變的,覺察到了對立面的互相轉化。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保ㄎ迨苏拢┻@句話已經(jīng)成了后人談矛盾轉化每每引述的至理名言。禍中有福,福中有禍,禍福都能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它說明著一切事物都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的基本規(guī)律。與此相聯(lián)系,老子雖然還沒有認識到質量互變的規(guī)律,但是,他也模糊地接觸到了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某些現(xiàn)象,并且也想利用這些現(xiàn)象中的道理處理事情。他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這是說,局勢安定時容易維持,事情未露苗頭時容易對付,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微小時容易散除。要在事情還沒發(fā)作時處理它,要在局勢還沒動亂時治理它。合抱的大樹,是由細小的萌芽長成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筐土起步的;千里行程,是從腳下開始的。這正反映出老子從具體事實中似乎感到了由量到質的變化過程,也反映出他因此而提出的少生禍亂的辦法:“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六十三章)??紤]難辦的事情要從簡易處著眼,實行大的計劃要從細微處入手。

老子這些辯證法思想與前相較,無疑有很大進步,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它也存在著很大的缺陷。老子只講對立面的轉化而脫離了轉化的條件,這就導致他把貴柔、守雌、無為、不爭奉作至高無上的原則,他不但用這一原則認識世界,而且還要把這一原則貫徹到社會政治及日常生活中。他看到人在活著的時候肢體柔軟靈活,而死去后尸體僵硬;草木在生長期柔韌脆弱,生命竭止后也就干枯了,因此得出這樣的結論:“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保ㄆ呤拢┮詾閳杂矂倧姷臇|西一定屬于死亡的一類,而柔韌軟弱的東西必定屬于生存的一類。這種認識顯然是直觀、片面的,沒有反映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但老子不但反復申說這種觀點,而且還進一步認為“柔弱勝剛強”(三十六章)。他因此主張要像水那樣,柔弱、居下,“善利萬物而不爭”(八章)。要“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二十八章)。這是說,知道自己的雄強,卻安守自己的雌柔,甘做天下低洼處的水流。知道自己的潔白,卻安守自己的黑污,甘做天下的低谷。他基于“物壯則老”(三十章)的直觀認識,主張“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去掉極端、過度和無止境,主張“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二十二章)。是要立足于委曲、屈枉、低洼、舊破、少取不貪的柔靜低下這一面,以達到保全、伸直、充盈、更新、實得、不迷惑的目的。所有這些思想主張,都反映和表現(xiàn)出他樸素辯證法思想的直觀片面性、保守性和不徹底性。

在認識論方面,老子輕視感覺經(jīng)驗和實踐活動對認識過程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認識的作用。他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保ㄋ氖哒拢┻@是說,人們不必出房門,就能推知天下事情,不探頭窺望窗外,就能看出日月星辰的運行規(guī)律。走得越遠,知道得越少。因此圣人不用經(jīng)歷就知道,不用眼見就明了,不用作為就成功。老子這是認為,凡事都不必親自體察,完全可以推想而知;實踐多了,久了,只能會對人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結果起負作用。所以,他認為可以“塞其兌,閉其門”(五十六章),就是塞住察覺外物的耳目等感官,禁閉馳向外界的欲望之門,只要靠“致虛”、“守靜”(十六章),“滌除玄覽”(十章)的途徑,也就是只要通過靜觀冥想的途徑,就可以認識“道”,就可以認識世界。顯然,老子是把理性認識絕對化了,用理性認識把感覺經(jīng)驗排斥到極其輕微的地位,這就使他在認識論上陷入了唯心主義。

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和深遠廣泛的影響。早在先秦,不止道家的莊子,連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韓非等都曾受過老子思想的影響。韓非的著作中還有專門闡釋發(fā)揮老子思想的《解老》、《喻老》兩篇。漢朝初年,老子思想,特別是他“無為而治”的思想曾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極大重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把儒家思想奉為正統(tǒng)思想后,在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老子思想仍能一直同孔子思想相抗衡。魏晉玄學盛極一時,顯示了老子思想的巨大影響。而宋代理學也不無老子的影響。道教徒把老子奉為祖師,這雖與老子本人并無關系,但道教的思想?yún)s的確受了老子思想的很大影響。與老子唯物主義理論的不徹底性有關,老子思想被后來分屬于唯物、唯心的不同哲學派別作出不同的解釋和發(fā)揮,對我國歷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流派哲學的發(fā)展都很有影響。有人說:“《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边@足見老子思想在后人心目中的極其重要的位置,足見它對兩千多年來中國思想史的深遠影響。

《老子》是哲學著作,卻明顯帶有詩歌的特征,所以,有人稱之為“哲理詩”,有人稱之為“哲理散文詩”。它有韻而不嚴格;常用對句,也用排句,但并不刻意追求嚴整一律,不以文害辭,句式靈活多變,流暢自如;通過許多比喻使抽象深奧的哲理具體化、形象化。

漢以后,流傳下來的《老子》一書,有多種本子,歧異之處很多。我們譯注的正文,依據(jù)的是流行較廣的魏王弼本,只在個別處作了改動,已在注釋中說明。

《老子》一書,深奧難解,“玄之又玄”。我們學力不足,勉為其難。注譯過程中,廣泛吸取了古今學者的研究成果,其中更多地參考和吸取了現(xiàn)代學者高亨、朱謙之、任繼愈、張松如和陳鼓應等先生的意見,取舍未必得當,懇望得到有關專家學者的批評指正。

張玉春(暨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金國泰(北華大學)


注釋

[1]參見高亨《關于老子的幾個問題》,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79年第1期。

[2]《老子》一書,有戰(zhàn)國時代思想的反映,這說明它在流傳過程中,可能經(jīng)過了戰(zhàn)國時人的增益。但是,也有些學者以為《老子》一書原非老子本人所作,而是成于戰(zhàn)國時代的作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