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編一 教子

透過歷史看女人 作者:恢嘉 著


編一 教子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師。女性的偉大首先體現(xiàn)在母親這個角色上。一位偉大的母親,對子女有著無限的慈愛、無限的期盼,同時也有著男人所無法企及的耐心。本編講述了13篇古代母親教子的故事,多視角地展現(xiàn)了母親在教育子女上的不凡見識。介子推的母親為成全愛子的志向與之一同隱居,最終被燒死在綿山;叔孫敖的母親對打死兩頭蛇的兒子溫言勸導(dǎo),成就了一代偉丈夫;孟母三遷擇鄰而居,最終使兒子成了中國古代的亞圣;楚國大將子發(fā)的母親、齊國相國田稷的母親對兒子的訓(xùn)導(dǎo),則使愛子“知迷途而覺返”;楚漢時王陵的母親、東漢末姜敘的母親、唐代王義方的母親和董昌齡的母親對兒子的教誨,充溢著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宋代杜太后臨終前對兒子趙匡胤“兄終弟及”的政治交代,明代孝定李太后對兒子的嚴(yán)厲指斥——“爾也都人子”,清馮智懋妻謝氏教育兒子做官后要謹(jǐn)記為百姓呼吁減賦,皆體現(xiàn)了一種博大的情懷;而西漢酷吏嚴(yán)延年母親的“掃墓望喪”,更是令人百感交集。對于這些歷史故事,不論是業(yè)已耳熟能詳,還是比較陌生,捧讀之余,總能讓人生發(fā)出一些新的感受。

能如是乎 與汝偕隱——介子推的母親

春秋時期發(fā)生過的許多事,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晉國的介子推便和他的老母親一起,演繹了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由此中華民族多了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寒食節(jié)。

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不過,他的霸主當(dāng)?shù)每烧娌蝗菀祝诔蔀闀x國國君之前,首先經(jīng)過了長達(dá)20多年的流亡生涯。在重耳多年的流浪生涯中,身邊一直有許多人不離不棄地追隨著他,保護著他,介子推便是其中的一位。

重耳主仆一行逃離晉國、途經(jīng)衛(wèi)國時,衛(wèi)國國君不肯收留,只得繼續(xù)前行。來到一個名叫五鹿的地方時,他們向農(nóng)人討飯,農(nóng)人非但不肯,反而戲弄了他們一番,給了他們一個大土塊。重耳主仆又氣又餓,終于倒在路旁。在大家都為找不到食物充饑而發(fā)愁的時候,不言不語的介子推做出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舉動:竟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下來,煮成肉羹,讓主公重耳充饑。重耳被介子推此舉感動得熱淚盈眶,無以言表。

斗轉(zhuǎn)星移,十幾年后,重耳苦盡甜來,重返故國,做了國君。當(dāng)年跟隨他一起流亡國外的人們,這時便成了有功之臣。但是誰也不會想到,在大封群臣之時,讓喜悅沖昏了頭腦的晉文公重耳居然把介子推給忘了。那些當(dāng)初親眼目睹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人們,如今都在爭先恐后地忙著為自己邀功請賞,誰都沒有提醒重耳不要忘了封賞有“割股之勞”的介子推。

介子推為人一向狷介,恥于言功,主公忘了封賞他,他也不去表白。就這樣,在舉國上下一片歡歌聲中,這個真正的有功之人反倒成了“被遺忘的死角”。

在功名面前,介子推吃驚地看到昔日共患難的同事們一個個都變得幾乎難以相認(rèn),心中不由得激起了無窮的漣漪。他感慨地對母親說:“先君晉獻(xiàn)公有九個兒子,如今只剩下重耳一個人了。晉惠公、晉懷公沒有后裔,國內(nèi)國外又都憎恨他們;因為上天不滅晉國,所以重耳得以重回故國。主公能成為晉國的國君,完全是上天的庇佑。但是,那些人居然認(rèn)為主公重回故國是他們的功勞,豈不是太荒謬了嗎?偷竊別人的財物,尚且被人視為盜賊,更何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呢?下屬把罪過當(dāng)成是義,上司又對這些狡詐行為進行褒賞,上下相蒙,相互欺騙。我實在是無法和他們相處了?!?/p>

母親聽了,便勸介子推說:“你為何不去向主公請求封賞呢?如果就這樣含冤負(fù)屈,又能抱怨誰呢?”介子推說:“明知道那些人不對,還要去效法他們,罪過豈不是更大了嗎?況且,我已經(jīng)發(fā)過誓,今后不食國家的俸祿。”母親又勸他說:“即便如此,也應(yīng)當(dāng)向主公表明你的心跡呀!”介子推堅定地說:“言語本來就是人自身的紋飾。我已經(jīng)打算隱居了,還用得著言語來紋飾嗎?如果我那么做,豈不也是在追求功名富貴嗎!”

至此,母親完全明白了兒子的內(nèi)心和志向,便不再相勸,而對介子推說道:“你真的要隱居嗎?我和你一起去(能如是乎?與汝偕隱)。”于是,母子二人便離開國都,悄然地前往綿山,隱居了下來。

“夫物蕓蕓,不平則鳴?!卑l(fā)不平之鳴的,可能是當(dāng)事者,也可能是旁觀者。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即是旁觀者所為。面對晉文公重耳的封賞不公,介子推本人雖然保持沉默,選擇了退出,但是他的一個鄰居卻看不過去,為其發(fā)出了不平之鳴。于是,一天夜里,朝門上懸掛出了一個條幅:

有龍嬌嬌,悲失其所;數(shù)蛇從之,周游天下。

龍饑乏食,一蛇割股;龍返于淵,安其壤土。

數(shù)蛇入穴,皆有寧宇;一蛇無穴,號于中野。

【能如是乎 與汝偕隱】

這個條幅很快便到了晉文公重耳的案頭。一讀之下,重耳良心發(fā)現(xiàn),馬上下令在全國各地查找介子推。找來找去,找到了綿山。在晉國軍隊團團圍住綿山尋人的時候,介子推母子選擇了往深山中躲避。有位居心叵測的大臣獻(xiàn)計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母子。晉文公一聽,以為有理,當(dāng)即下令放火。一場大火過后,他們在綿山尋找到的,只有介子推母子二人的骸骨。(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在這個悲情故事里,介子推母親的話不多,表現(xiàn)也不多,只是兒子的一個配角。但是,她的形象卻非常清晰而高大。如果當(dāng)初不是她贊賞兒子的選擇,如果她堅持要兒子留在國都,介子推也許就不會出走綿山??梢?,介子推之成為介子推,她的那位老母親乃是一個至為關(guān)鍵的角色。

在晉軍火燒綿山之際,如果她老人家要兒子別再躲藏,如果她老人家想活命,介子推也許會做出另外的選擇。介子推母子當(dāng)初是如何想的如何說的,今人已不得而知,但是從他們母子二人相抱死于枯樹之下的圖景,不難想象在大火熊熊燒來時,老母親和她的兒子是何等的心意相通!

從有關(guān)文獻(xiàn)記載中可以看出,介子推的母親對兒子做官與否抱著無可無不可的態(tài)度,如果兒子想據(jù)理力爭,討回公道,她也會給予支持。而當(dāng)兒子流露出歸隱山林的心思以后,她老人家也毫不躊躇地予以支持。因而可知,在這位純樸的老人家的內(nèi)心深處,是喜歡自由自在地活著的,功名利祿對她而言可有可無,輕如鴻毛。

“求仁得仁”,死而無怨。介子推母子雖然死在了大火之中,卻永遠(yuǎn)地活在世人的心中。至今綿山上仍然供奉著的介子推母子,雖然性情狷介,卻保持了人生最為可貴的人格尊嚴(yá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