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爭奪皇權
且看兩宮太后如何動作。
咸豐帝設計的權力分配格局,不是急切倉促之舉,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二位皇太后和幼帝為一方,八位王大臣為一方,不突出任何一方,缺任何一方又不可。這既不是垂簾,又不是輔政,而是“垂簾輔政,兼而有之”,其特點是多方牽制,其指導思想是權力制衡?!肚迨犯濉氛f:“輔弼充位,悉出廟算?!笔怯械览淼??!秳蛑袊砬迨贰吩u點八大臣輔政:“并不是把權力全部授予他們。由于他們只受權贊襄,所以不能合法地啟用通常代替朱批的御璽。他們不得不求助于兩位皇太后固有的權力。因為母后的地位能夠合法地代表幼主使用御璽。”
咸豐帝自以為謀算得天衣無縫,不會出什么問題,他可以放心地走了。但還是出了問題,而且出了大問題。
問題出在八位王大臣欲想皇權獨攬上,即獨霸皇權,而他們的企圖是從諭旨事件暴露出來的。百密一疏。咸豐帝設想得再周全,還是有漏洞。關于諭旨的擬定、呈覽、修改、頒發(fā)等,他就沒有交代明白。
兩宮皇太后與顧命八大臣之間的矛盾,很快便暴露無遺。兩宮皇太后在避暑山莊的澹泊敬誠殿召見顧命八大臣,商議有關諭旨頒發(fā)、疏章上奏和官吏任免等重要事項都應該如何處理。八位王大臣乘機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其實是向兩宮皇太后叫板。費行簡在《慈禧傳信錄》中記載八大臣狂妄地提出:“諭旨由大臣擬定,太后但鈐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內覽?!?/p>
這就是說,一是臣下的奏章一律不進呈皇太后閱看;二是皇帝的諭旨由王大臣擬定;三是皇太后只管鈐印,沒有權力更改諭旨的內容。如若照此辦理,兩宮皇太后只不過是個木偶式的蓋章工具而已。這樣明目張膽地暴露自己的心跡,說明他們根本沒把這孤兒寡母放在眼里。他們以為,年輕的寡婦和幼稚的小皇帝不會有什么能耐,只能任其擺布,俯首就擒。其實,他們犯了一個戰(zhàn)略性的錯誤,那就是完全低估了絕頂聰明的慈禧,雖然她只有二十七歲。
慈禧哪肯善罷甘休。她當然要予以反擊。諭旨是皇權的重要象征,誰控握了諭旨的頒布權,誰就擁有了最高的皇權。這一點,雙方心里都十分清楚。兩宮皇太后堅決駁回了他們的奏章?!昂?兩宮皇太后)持不可”,兩宮認為不可以。
原則問題,兩宮皇太后寸步不讓。并明確提出,關于諭旨,她們有授意權、審閱權、修改權、鈐印權和否決權,即她們擁有皇帝的一切權力。她們給予八位顧命大臣以堅決的反擊,斷然地亮出了自己的政治底牌。這是一個不可退讓的原則問題。雙方僵持不下,“議四日”,足足爭執(zhí)了四天。
最后,王大臣終于讓步,完全同意了皇太后的要求。決定大臣的奏章呈皇太后閱看,諭旨由八大臣擬定后呈皇太后審看,如果皇太后同意便上下各用一印,應該皇帝朱批的地方也以御璽代之。御璽存皇太后處。至于官吏的任命,則各省督撫等重要職位,由八大臣擬名,請兩宮皇太后裁決。其他較次要官吏的任命,則采取掣簽法。
這第一回合的交手,兩宮皇太后占了上風,實際是西太后占了上風。因東太后權力欲不強,不過她們當時是聯(lián)合在一起的。這一爭論,給她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那就是八位顧命大臣是她們母子掌握皇權的極大障礙。她們也看透了顧命八大臣覬覦皇權的野心。這就促使兩宮皇太后產生了一個想法,有朝一日一定要鋤掉他們。
兩宮皇太后,尤其是西太后,對于顧命八大臣在咸豐帝生前就充滿了嫉恨。對于顧命八大臣的實際首領肅順,更是恨之入骨。肅順的權力,炙手可熱,他和載垣、端華“三奸盤結,同干大政”。咸豐帝一死,他們拉攏其他五大臣,結成死黨,面對孤兒寡母,更是勢焰熏天了。
在熱河行在,兩宮皇太后處在顧命八大臣的包圍之中,她們感到岌岌可危。為此,兩宮皇太后議定,要沖破包圍,尋求幫助,她們想到了遠在北京的恭親王奕?。
奕?(1833—1898),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奕的異母弟,自號樂道堂主人。道光帝有九子,其中第四子是奕
,第五子是奕
(過繼給惇親王綿愷),第六子是奕?,第七子是奕
。
奕?與奕自幼同在上書房讀書。奕?喜歡習武,曾自制槍法二十八式,刀法十八式。道光帝看著高興,就給它們命名,槍法曰“棣華協(xié)力”,刀法曰“寶鍔宣威”。并賜給奕?一把白虹刀,以資鼓勵,這表明了道光帝對奕?的喜愛。
前述道光帝在傳位給第四子奕還是第六子奕?的問題上,曾頗費躊躇。后來經過深思熟慮,道光帝最終通過一匣二諭的方法,把皇位傳給了第四子奕
,同時任命第六子奕?為恭親王。一匣二諭,這是清朝自雍正帝實行秘密建儲制度以來絕無僅有的一例。同時,在遺囑中任命一子為親王,也是空前絕后的。對奕?的這一任命,流露出道光帝對奕?的特殊情感。
咸豐帝起初對奕?是重用的。即位后,便宣布奕?為恭親王。咸豐三年(1853)九月,命奕?署理領侍衛(wèi)內大臣,參與京城巡防事宜。十月,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年(1854),任為領班軍機大臣。迭授都統(tǒng),右宗正,宗令。五年(1855)四月,命奕?總理行營事務,直至全殲北伐太平軍,奕?因而得到優(yōu)敘。
但好景不長。是年七月,奕?的生母孝靜皇貴太妃病重。孝靜對咸豐帝奕有十幾年的鞠育之恩。左右權衡,奕?冒昧請求咸豐帝晉封孝靜為皇太后。這個奏章惹惱了咸豐帝,認為奕?“禮儀疏略”,就下令免去奕?軍機大臣、宗令、都統(tǒng)職事,仍在內廷行走,重回上書房讀書。這是咸豐帝對奕?的嚴懲。
七年(1857)五月,奕?復授都統(tǒng)。
九年(1859)四月,奕?加授內大臣。
十年(1860)春,英法聯(lián)軍再次大舉入侵。八月七日,咸豐帝逃往熱河,召回談判不利的怡親王載垣、尚書穆蔭,命奕?為“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督辦和局”。形勢急轉直下,英法縱兵焚燒圓明園,京師陷落。奕?不得不與英法簽訂了和約,即中英、中法《北京條約》。隨后又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同英法簽訂和約,奕?自認有罪,奏請議處,咸豐帝發(fā)下上諭:“恭親王辦理撫局,本屬不易。朕深諒苦衷,毋庸議處?!北硎緦?的理解。
但是在辦理談判的過程中,北京便形成了以奕?為首的北京集團,這里包括大學士桂良,協(xié)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周祖培、吏部尚書全慶和軍機大臣、戶部左侍郎文祥。
十二月,鑒于外事頻繁,奕?奏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是辦理一切涉外事務的總機關,是與世界接軌的具有近代性質的外事機構。咸豐帝采納了奕?的建議,并任命奕?主持總理衙門。
奕?在辦理和局的過程中,深得外國人的好感,認為可以說得通。但卻引起了遠在熱河的肅順、載垣、端華等重臣的嫉恨,由此加深了咸豐帝對奕?的猜忌。
當時北京方面關于咸豐帝病重或駕崩的謠言,在朝野上下無限制地擴散著。后來不久又產生了另一個很能蠱惑人心的謠言:英法聯(lián)軍認為咸豐帝不守信用,企圖用同他們接觸較多的恭親王奕?代替咸豐帝。這個謠言不會不傳到咸豐帝的耳朵里,肅順們也不會不借機惡進讒言。這樣,本有嫌隙的奕、奕?兩兄弟之間的隔膜就愈益加深了。為了打破肅順集團對咸豐帝的包圍,奕?屢次奏請親赴熱河行在。但此時的咸豐帝對奕?已經抱有很深的成見,不想見他。就這樣,直至咸豐帝病逝,奕?也沒能踏足熱河行在。
咸豐帝的遺詔,使京城內外、朝野上下,大吃一驚。他們沒有想到,在顧命八大臣之中,竟然沒有親兄弟恭親王奕?。顧命八大臣中,任何人的血緣關系也沒有奕?和咸豐帝這么近。奕?身肩重任,與洋人談判,卻被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真是匪夷所思。這樣的遺詔,簡直不可思議。更有甚者,肅順集團又借助幼帝載淳的名義發(fā)下上諭,命奕?等“在京辦理一切事宜,無庸前赴行在”。連恭理喪儀也把奕?排斥在最高領導層之外,肅順們的企圖是,既借以貶低奕?的政治威信,并割斷奕?同兩宮皇太后的聯(lián)系,以便從中控制。
恭親王奕?并沒有因為自己被排斥在顧命八大臣之外而灰心喪氣。他在密切注視著熱河行在的蛛絲馬跡。
恰在此時,兩宮皇太后把目光投向了遠在北京的恭親王奕?。她們知道,如想搞垮危及自家皇權的肅順集團,必須依靠恭親王奕?。
兩宮皇太后深知,恭親王奕?是她們惟一的依靠。她們決定創(chuàng)造機會,召見恭親王奕?。
兩宮太后能夠如愿以償地召見恭親王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