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污泥而不染

千古詩心一趣通 作者:王充閭 著


出污泥而不染

酌貪泉詩

吳隱之[1]

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

試使夷齊飲,終當(dāng)不易心。

據(jù)《晉書·吳隱之傳》記載,“廣州包帶山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shù)世。然地多瘴疫,人情憚焉?!碑?dāng)時,派到廣州去當(dāng)刺史的皆多貪贓黷貨,官府衙門賄賂公行,貪瀆成風(fēng)。東晉安帝時,朝廷欲革除嶺南弊政,便派吳隱之出任廣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門,有水曰‘貪泉’,飲者懷無厭之欲。隱之既至,語其親人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越嶺喪清,吾知之矣?!币馑际牵灰姷娇梢砸鹭澯臇|西,就可以保持心地寧靜。而這里,奇珍異寶無數(shù),只要弄走一筐,就可以享用幾輩子。因此,從京城到廣州來,一過嶺就會喪失廉潔的操守。于是,酌泉飲之,并即興賦詩云云。

吳隱之的四句話和一首詩,內(nèi)涵十分豐富,富有哲思理蘊,其中至少論及了三種關(guān)系:

一是環(huán)境與風(fēng)氣的關(guān)系。“越嶺喪清”,到此即貪。古人有“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墨子語),“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語)的說法,表明環(huán)境的重要。

二是欲望與操守的關(guān)系。老子有言:“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我無欲,而民自樸”。欲望原本是人的自然本能,它是一把雙刃劍,應(yīng)該加以分析,完全否定是不對的。這里說的不是要消除自然的本能,而是主張控制、消解貪欲的滋生與擴張。

三是主觀與客觀的關(guān)系。吳隱之不同意那種“喝了貪泉水,人人都得貪”的論調(diào)?!耙混Α?,以口微吸也,極言其少;千金,極言錢財之多。兩兩相照,沒有必然聯(lián)系,關(guān)鍵在人,要看誰來喝。他說,我們不妨嘗試一下,使令連天下與王位都不想要的伯夷、叔齊兄弟來飲,我相信,他們終究不會改變自己的初心與高尚情操的。

明人錢子義《貪泉》詩中,同樣提出了質(zhì)疑:“千金一歃豈其然?獨酌無傷處默(吳隱之)賢。聞道黃金入眉塢,未應(yīng)在處有貪泉?”詩中說,如果貪婪無度是由于飲了貪泉所致,那么,漢末的董卓瘋狂聚斂財富(在長安以西渭河北岸修筑了眉塢城),難道他也是喝了貪泉的水不成?“獨酌無傷處默賢”,說的是,貪與廉取決于人的資稟與精神境界的高下,同客觀上是否飲用了貪泉并不相關(guān)。實踐也證明了,吳隱之本人就曾喝過,他仍然廉潔自持,大節(jié)不虧。

吳隱之本傳記載,他平時不沾酒肉,吃的只是蔬菜、干魚;穿的仍是過去那些舊衣服。他還下令將前任官員使用過的豪華絲帳、帷幕,以及各種貴重飾物,統(tǒng)統(tǒng)撤除,一并收歸國庫。由于他整飭綱紀(jì),以身作則,廣州仕風(fēng)大為改觀?;实巯略t嘉獎、贊揚他:“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饗惟錯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革奢務(wù)嗇,南域改觀”。作為一位“出污泥而不染”的著名清官,名標(biāo)青史。


[1] 吳隱之(?—415),曾任中書侍郎,為官清廉,《晉書》奉為良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